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第四章

    发源太湖的吴淞江自西向东进入上海,松江即因吴淞江得名。唐时初置华亭县,元时升为松江府。生民繁延,百业渐兴,明清已成东南都会,并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中心和鱼米之乡。

    远古时期,黄帝统治中原。而吴越依旧是一片蛮荒。相传其间松江一带河野纵横,民生凋敝,涝灾频繁,饥馑遍地。江中更有河神作恶,每到春耕秋收时节,河神兴风作浪,催动大水四处泛滥。

    乡民苦于灾情,于每年八月月明之夜,将一猪、一牛、一羊祭祀河神。无奈河神喜怒不定,田亩一年辛劳,常常毁于一旦。

    传说吴淞当地有三户贫民人家,农忙时互助帮补,农闲时则结伴江中捕些鱼虾。不料一日河神施虐,正值壮年的三个男子齐齐遇难,家中栋梁倒塌,各家登时举步维艰,每日里食不果腹。

    三户家中各有一位幼子,分别名叫金塔、银剑、青龙。劳壮倾折,孤儿寡母日子更见艰难。所幸乡间有一老者,手巧善织,每年秋分时节,取芦荻陈皮,晒干分丝,编成一种渔具。该渔具圆口方体,状若草庐,因置于水中,故称之为渔沪。

    那老翁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每将所捕小鱼小虾,悉数接济身边贫穷人家,或以渔沪惠赠乡邻。三户孤儿寡母受惠最深,因感念常年救济之恩,便恭称老翁为沪公。

    那三位幼子渐渐长大,出落成三位英俊少年。金塔长相敦厚,年少老成,行事稳重;银剑英姿飒爽,侠肝义胆,刚烈勇猛;青龙虽为年少,却富有智慧,精于谋划,善于驾驭大局。

    传说大禹治水黄河,巡游山泽,曾经吴地而至越国,并于吴淞江畔停留三日。那沪公引领乡亲,箪食壶浆,恭迎于前,而三位少年殷勤供奉茶水于后。

    众乡民钦慕大禹治黄河之大德,心怀敬仰,备尽家中薄粮而进飨,不敢稍有懈怠。

    其时境内有三座天然山峰,其一多方石,其一多圆木,最高一峰则多野果。大禹临行,将沪公并三少年召至野果山岭,嘱曰:华夏地大物博,却产稀民饥,时力未济也。唯其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机尽其时,天地和合,方可兴盛延绵。

    复谓三少年曰:少年当强筋骨,壮志气,践于行,谋于远。为百姓担责,以天下为任,则我华夏必兴盛矣。乃将降河神、治恶水之要予以面授,三少年叩首领命拜别。

    大禹即行,三少年便于峰顶引火祭旗,祝祷天地。祝祷即毕,乡民共推三少年以为将,沪公以为谋。众人共议将乡勇分成三部,发起了疏浚河道、勇斗河神的治水之战。

    三少年既有分工,复有合作。那银剑擅使双剑,带领第一部青壮少年冲锋在前,勇斗河神,将那河神打得气势萎靡,步步后退。

    金塔擅使铜鞭,带领第二部乡民取方石筑堤,取圆木造车,清淤泥,修沟渠,疏浚河道,稳打稳扎,固防守成。

    而青龙擅使一柄长枪,带领第三部左右兼顾,前后呼应。青龙长枪不以璎珞装饰,却以红旗裹身。

    青龙临阵,指挥时挥舞长枪展开大旗,调度军民,鏖战时则将大旗裹于枪身,枪头如花,寒光闪闪,枪身如龙,游走翻滚。而金塔、银剑一左一右,开合腾挪,进退有据。三少年犹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攻守兼备。

    沪公则调停乡民,保障后勤,饮食粮草,不绝于道。

    经过三年酣战,吴淞江治理渐成正果,众人将江中疏浚出来的淤泥堆成六座山坡,合并原有三座天然山峰,以九星之形,久安之义,并为松郡九峰。

    九峰既成,水患始安。往年歉收的乡民,终于迎来丰收之年,庄户始有余粮。三少年聚集众乡亲于主峰喜庆余年,并商议九峰之名。

    往年歉收,乡民多于主峰采野果果腹。今始方有余年,喜粮食满仓,果实遍野,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上海微城简介 >上海微城目录 >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