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拆开检查,果然发现编码器的线路接触不良。问题解决后,厂长特意在全厂大会上表扬了小李,还给他涨了工资。厂里实行的是两班倒制度,上夜班时最难熬的是凌晨两三点。困意像潮水般袭来,小李就用凉水洗脸,或者嚼几颗薄荷糖提神。有一次夜班,同组的工友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小李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医务室跑。那天之后,工友们和他的关系更亲近了,大家轮流带家乡的特产给他,山东的煎饼、四川的辣酱、东北的酸菜,让他的宿舍充满了各地的风味。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小李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他注意到车间里有些工序效率低下,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CAD制图软件,尝试设计改良方案。他画的第一张图纸被老班长看到后,老班长惊讶地说:小李,你这设计要是能实现,至少能提升20%的效率!得到鼓励的小李干劲十足,他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画图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厂里的工程师请教。半年后,小李带着自己设计的自动化上料装置找到厂长。这个装置能代替人工将原材料精准送入机器,不仅节省人力,还能减少误差。厂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批准了在一条生产线上试用。一个月后,试用生产线的产量和良品率都大幅提升,厂长当即决定在全厂推广,并任命小李为技术革新小组组长,工资又翻了一番。小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时,电话那头母亲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儿啊,你可真给咱家争气!村里现在都传遍了,说老李家出了个能人。父亲则在一旁叮嘱:别骄傲,技术这东西学不完,多跟厂里的老师傅们学学。在厂里的日子充实而忙碌,但小李始终惦记着老家。每次和父母通电话,听到母亲说种地太辛苦,父亲在工地干活又受了伤,他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疼。他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在厂里学到的技术带回老家,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农村电商的文章,深受启发。他发现老家的农产品品质很好,却因为销路不畅卖不上价。如果能把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特色食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说不定是条出路。有了想法后,小李开始行动。他利用休假时间跑遍了周边的食品加工厂,学习食品加工技术;又报名参加了电商培训课程,学习网店运营。回到厂里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做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喜好。两年后,小李攒下了一笔钱,决定辞职回老家创业。离开厂子那天,厂长极力挽留,承诺给他升职加薪,但小李心意已决:厂长,我想把在厂里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厂长被他的真诚打动,不仅为他写了推荐信,还介绍了不少供应商资源。
回到老家后,小李先从最熟悉的农产品加工入手。他租下村里的闲置厂房,购置了简单的加工设备,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起初,乡亲们都持怀疑态度,觉得种地种了一辈子,搞加工哪有那么容易。小李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农产品。
第一批产品是用老家特产的黄桃制作的罐头。小李严格把控质量,从选果、清洗、装罐到杀菌,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监督。产品做好后,他带着样品跑遍了县城的超市和批发市场,却处处碰壁。超市采购经理说:你这小品牌,没知名度,不好卖。
就在小李感到绝望时,他想到了电商。他从零开始学习拍摄产品视频、写文案,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店铺。为了吸引流量,他甚至学会了直播带货。记得第一次直播时,面对镜头的他紧张得声音都在发抖,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但他没有放弃,每天坚持直播,不断改进话术和产品展示方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的一天,他的一款黄桃罐头突然爆单,订单量从每天几十单猛增到几千单。小李和家人、乡亲们连夜加班,包装发货。那一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