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店中生意兴旺,家庭富有,可美中不足的是年已半百、膝下无子,只生一女,年方十八,取名娟娟,长得亭亭玉立,至今尚未找到合适的婆家。金老有心招吴太为婿,娟娟见吴太英俊可人,也有意嫁他为妻;吴太见娟娟窈窕娴雅,更深深地爱着她。于是在吴太二十一岁那年,在金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金老夫妇谢世后,金家的产业自然由女儿女婿继承。其间,金茂生丝绸商行有所发扬光大,还办起一间印染坊和一个有几十台木制丝绸织机的织坊,成为姑苏屈指可数的大商巨贾。
吴太与甄士隐隔壁为邻,两人知交甚厚,经常在一起舞文弄墨、下棋作诗,似与神仙一般。
葫芦庙一场大火,吴太家也和甄士隐家一样,同遭祝融之灾,其店铺、染坊、织坊及所有财产俱遭火焚。吴太夫妇和襁褓在怀的三岁儿子吴金玉幸免于难。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其店铺、织坊的员工和烧饭的婆子们,就树倒猢狲散了。
据当地习俗,凡遭受火灾的人家,是属不祥之兆,不能进入别人家中食宿。吴太一家三口,无安身之处。礼仪之邦的姑苏百姓,自发为吴太等受灾人家送来茶水饭菜,还有许多汉子拿来用稻草编织成的盖苫和竹子搭起草棚,供他们安身。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场大火过后,姑苏地带猛刮大风,几阵狂风,把吴太的稻草棚刮翻在地,紧接着瓢泼如注的大雨下个不停。迫于无奈,吴太夫妇只好怀抱着三岁的儿子,冒着狂风暴雨,踏着泥泞的道路,向百里之遥的湖岸村走去,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老家,重操父母旧业,从事农桑渔牧。
月升当空,夜过二更,老汉还在深沉地回忆着三十多年前的心酸往事。这时,金氏想起儿子的婚姻大事,就急匆匆地走出房间,向还在发呆的老头说:夜已深了,天也凉了,你还在这里发什么呆!快进屋里去。玉儿今天终于回家了,趁此把他的婚事定下来!
吴太听了老伴说到儿子的婚事二字,仿佛如梦初醒,忙问:金玉睡了没有
还在看书。金氏面带愁容说。
快把他唤来,我有话对他讲。吴太焦急地说。
我去叫来,你要好好地开导他!金氏轻声地说。
这我心中有数,快!吴太发急地说。
吴金玉今年三十九岁了,在二十岁那年的十二月十二,与本县盛泽的盛小姐结了婚。这位新娘人貌秀丽,品行端庄,心地善良,十分贤惠。婚后夫妻和睦,生活幸福。至第三年的七月十四,盛氏在分娩时难产,不幸母子同时离世!
噩耗如晴天霹雳,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哭声惊天、悲恸撼地,似一把锋利的钢刀刺入全家人的心,尤其是对吴金玉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当时呆若木鸡,泪如泉涌,一天一夜未说一句话,未喝一口水,未吃一粒饭。这可急坏了老人,慌乱了左邻右舍。至第二天晚上,他开始说的第一句话是:是我害了她!是我害了她!!我不应该娶妻,更不应该生孩子,害了这么个好女子,罪过,罪过,真是罪过!!
从此之后,他一再表示:终生再不续妻,再也不能害别人家的女孩子了。这样一搁就十七年了。这十七年来,父母为他的婚事不知操了多少心,说过多少话,流了多少泪。前后介绍过十六位姑娘给他,都被他一一地拒绝了。今晚说的是第十七个了。
不一会儿,金氏引金玉从里间出来。他见父亲脸色阴沉,目光呆滞,知是为其婚姻之事,就轻声地问:父亲,叫孩儿来,有什么事情吩咐
吴太看了儿子一眼后,手指竹椅子,说:坐下,有话对你说。
儿子在京城做买卖,生意尚好,今带来银票三百两。金玉有意避开婚姻之事,把话题扯到生意上来,接着说,这次来苏州想再进点货去,请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