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怎样欣赏中国文学
文。题目如《富国强兵论》等,这些题目,由专门人才写起来。可以用两三年,甚至于十年的工夫,但是我们中学生都说得很容易,就是用滥调套语堆砌起来就行。比如用“呜呼,人生于世”
起头,底下就凑下去。很容易的就写成一篇“言中无物”,“不着边际”的空空洞洞的,文句很通顺很美丽的文章。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国的压迫,一天比一天厉害,爱国有志之士,都在想着对策。大家认为中国人民,识字的太少,教育不普及,科学无从输入,这样绝不能抵抗外国的“坚船利炮”,所以最重要的是寻求比较简单的文字工具,来普及教育。努力从事于此的,有河北的王照,他作了八十六个注音字母。因为汉字太多,一字一字的记起来非常的困难,若是用音标文字来记发音,就比较容易的读。但因为各地方言不同,只用音标,还是容易混淆,民国元年蔡元培当教育总长的时候,发起读音统一会。发表了统一中国的发音计划,作了三十九个字母。
民国十七年大学院又分布国语罗马字。但有了音标文字以后,三十多年,还没有多大成就。因为当时全国的人民分为两大部分。就是士大夫(知识阶级)和民众(农民工人和没受过教育的妇女)。知识阶级的人读汉字,民众读音标文字。各阶级读他自己的文字,思想上没有交通,而且用音标文字写的,除了读本之外,还没有产生什么好的文学。到了民国八年,所谓五四运动,五四文化运动就发生了。西洋人常说在政治运动以前,必有文艺运动。
五四运动的前奏:
第一在千年以前,就有了很多白话文学,如宋朝的学者和僧侣的语录,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已经替新文学立下了根基。第二是在千年以后,中国就有大同小异的国语。——从东北的东三省起,到西南的桂林,从西北的河套,到西南的云南,从东南的丹阳——江苏省——到西南的四川,就是说,除了长江的下游和福建广东以外,这一片大地方,大体全用的是一种语言,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形成了一种标准的国语。第三是废止八股文。八股文废止之后,文人没有什么可作的。所以就用白话写文章。这样废止八股文,就等于消灭“文妖”。第四是打倒帝制。孟子所说的“独夫”被打倒了,那些谄谀的文学,也随之消灭。集成这四个因子,作成了一个新文学运动的好舞台。这时胡适先生陈独秀先生出来,登高一呼,新文学运动很快就发展了。在一年之中,全国的学生们都用白话写文章了。各界所出版的刊物,都是用白话。这是很大的进步。白话文一天一天的展开,从那时以后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是用白话写的。现在的青年若有用文言写文章的,都被人讥笑。
在日本的图书馆里,收藏的中国旧文学的书,比新文学的多的多,这也并不奇怪,每一时代都有它的文学,唐朝的人用唐代的话来写好的文学,宋朝的人也用宋朝的话来写好的文学,在旧文学里有许多许多好的文学。旧文学最先要看的是,屈原之《楚辞》,昭明太子之《文选》,《经史》,《百家杂抄》,这里骈体文也很多。如曹植之《洛神赋》,江淹之《别赋》,都是很美的。诗里有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有苏东坡。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不但诗文好,书画也好。李清照,她是女诗人,我并不是特提女作家,只按着她的成功而推举的。词里有柳永,辛稼轩。
柳永的词,只要是有井的地方的人,没有一个不唱他的词。元曲里有,这是必读的。内容曲折,修辞也很美丽。
还有,《梧桐雨》。从明到清,,,小说有,,,,。这的好处,是完全用北平话写的。还有《醒世姻缘》,是写的蒲留仙写的,很好玩儿。清末有,,,都可以看。这些都是用白话写的。不过在思想上跟“五四”以后的文章不同。新文学的特性今天我要讲的是新文学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