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49年怎样欣赏中国文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律句很好,不过内容是什么,一点也不明白。到了清末,旧诗的末流,流行到“诗钟”,“诗钟”

    只是两句对子。完全是为练习排对的技巧的。比方题目是两个字“河”和“八”要隐藏起来:

    “留守三呼兵急渡,武侯六出阵遗图”,头一句是兵队匆忙的渡过了河,底下藏的是“河”字。第二句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后,留下八阵图。所以“八”字被藏起来的。这样中国的文学落到极滥极坏的时候,就起了革命。这和政治到了极坏的时候发生革命是一样的。

    新文学的产生我到日本,感到日本朝野的人士,对于中国文学的关心,到现在还大半在旧文学上,而不是关于新文学。中国最近五十年乃至二十年间,发生的各种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新文学运动。在新文学运动开始的时候有两个标语。一个是提倡“活的文学”,一个是提倡“人的文学”。中国的旧文学是以死的文字来写的。所以不能表现活的思想。从前的文学,是非人的文学,所以不能发挥人性。关于这个,陈独秀先生提出三大主义。一个是“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第二是“打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第三是“打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贵族文学就是傅斯年先生所说的,诗人谄媚“独天”——天子——的文学。古典文学就是“文妖”,所写的像妖怪似的文学。山林文学是跟社会隔绝的文学。所以都要打倒,而建设新的国民,写实,社会的文学。

    胡适先生又提倡“八事”:

    第一是“须言之有物”。说话的时候,背后一定要有东西。

    “思想”与“感情”是文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这个,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所以无论写什么,必得有背后的思想。

    第二是“不摹仿古人”。古人的思想感情,跟现代人的不同,所以摹仿古人的,就是没有个人的思想。比方今人作篇“登楼”赋,用了魏朝王粲的情感就是不对的。你自己登了近代的楼,就应该写你高楼上所看见的所感到的近代的一切。

    第三是“须讲文法”。中国的文学里,不合近代文法的很多。所以最先要研究文法。比方杜甫的诗: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着文法改一改,就应该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么为什么作了这种诗呢?那是完全只顾平仄,而注重形式,所以忽略了文法。

    第四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中国文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发出痛苦的呻吟的人很多。表示不必要的悲哀,是没有意义的。比方“伤老”、“悲秋”这种诗题的内容读起来,好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作的。其实乃是二十岁左右的人的作品。自己没有思想感情,而借用古人的思想感情,作出来的,就非常无聊浅薄。比方:

    “红粉飘零,卿须怜我,青衫泪湿,我更怜卿”,这种诗是中国公子少爷的大学生们给歌女作的。说“青衫”也没有穿青色之上衣。说“泪湿”也没有流泪,他们以为这样才是风流。是最可鄙可笑的。

    第五是“务去滥调套语”。滥调套语,是抄袭别人的思想感情,自己的思想感情就不会活泼。比方描写美丽的妇人,一律的用“杏眼桃腮”,“柳腰樱口”,仿佛古来的美人,长的都一模一样,没有一点个性!描写风景,也是如此,非常容易作,而一点意思都没有。

    第六是“不用典”。这就是说不用典故。上次我提过王勃的《滕王阁序》用了好些典故,去了典故,所剩的,好的不过有几句(在这里“典”并不是说譬喻)。而且写旧文章的时候,用古的文字,容易有误会事实的危险。从前有一位我父亲的朋友,长期没有事做,托我父亲找事,其中有一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三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三卷目录 > 1949年怎样欣赏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