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听说他用的材料都是废品站捡的!
我攥紧鱼竿,超导层在电磁场下发出细微的嗡鸣,像极了实验室里粒子加速器启动前的震颤。
周梅突然伸手握住我的手腕,她的掌心带着常年握鱼竿的薄茧,温度透过皮肤传来:看,观众席第三排,老李他们来了。
我抬头望去,二十多个钓友穿着统一的量子钓鱼队T恤,举着写有数据不死的灯牌。
老李站在最前面,冲我竖起大拇指,烟卷差点从嘴里掉下来。
不知为何,突然想起第一次在湖边架设备时,他那声带着质疑的航天工程。
第一轮是钓法创新展示。
我深吸一口气,打开电磁场控制器。
鱼竿在手中突然变得轻盈,仿佛与水流融为一体。
当仿生鱼饵模拟出昆虫振翅的频率时,湖面瞬间泛起涟漪——三条鲫鱼几乎同时咬钩,银光闪过的刹那,掌声盖过了倒抽冷气的惊呼。
这不可能!评委席上,某渔具大厂的技术总监拍案而起,鱼类不可能对这种频率产生集群反应!
我调出实时监测数据,屏幕上跳动的生物电波形与鱼饵振动频率完美重合。
周梅适时递来实验报告:我们在37种淡水鱼的内耳石中发现了与特定频率共振的微结构,这是数据记录。
中场休息时,技术总监突然拦住我们:你们用的超导材料......是不是改良了CICC电缆结构
我愣住了,那是我在暗物质实验室参与过的机密项目。
周梅却笑着点头:小林说,科学不该躺在论文里,就像鱼竿不该只挂着荣誉。
决赛项目是极限承重挑战。
当我的鱼竿钓起20斤青鱼时,突然停电了。
湖面陷入一片漆黑,只有我手中的鱼漂发出幽蓝荧光——那是用探测粒子的闪烁体材料制成的。
手机照亮的光晕中,我看见周梅掏出备用电源,插头连接的瞬间,她手腕上的银镯子与设备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是高能物理中常用的应急供电系统。我对着话筒解释,青鱼在水中翻腾的力道通过鱼竿传来,却被超导层的电磁场稳稳化解。
材料的应力分布经过127次模拟优化,承重极限是......我的话未说完,鱼线突然断裂。
全场哗然。
我蹲下身查看断口,却发现鱼线里缠着半截透明塑料——有人故意用树脂胶破坏了纤维结构。
周梅的脸色瞬间铁青,正要发作,我轻轻按住她的手,从口袋里摸出备用鱼线:没关系,我们还有更厉害的。
当纳米碳管鱼线入水的瞬间,湖面传来低沉的嗡鸣。
这种原本用于航天器的材料在月光下泛着金属光泽,青鱼再次被钓起时,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定格在27.3公斤——打破了赛事十年未破的纪录。
颁奖台上,主持人举起我的鱼竿:能说说设计灵感吗
我望向观众席,周梅正踮脚和老李说着什么,风吹起她的发丝,银杏吊坠在阳光下轻轻晃动。
灵感来自一位老师。我接过奖杯,金属的凉意透过掌心,她教会我,每个看似无序的波动里,都藏着等待被破译的规律,无论是粒子轨迹,还是鱼群的呼吸。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周梅不知何时走上台,手里捧着束沾满露水的野菊。她替我别上奖牌时,指尖在我领口停顿了零点几秒。
远处,青雀湖的水波与天空相接,我突然想起实验室里那个失败的暗物质模型——
此刻手中的奖杯,或许比任何学术荣誉都更接近宇宙的真相。
散场时,技术总监追上来递名片:我们想投资你们的技术,尤其是那个仿生鱼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