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母亲陪嫁的三大件之一。林晚晴掀开布角,机针上还缠着半根蓝线,针脚细密均匀——原主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去县城的服装厂当女工。
小雨,帮娘把箱子里的布料拿出来。她摸着缝纫机台板上的雕花,突然想起2023年在省博物馆看见的同款展品,解说词写着:80年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象征。小雨拖出樟木箱,突然呀了一声——箱底压着件未完工的女童装,领口处别着枚锈迹斑斑的顶针。
这是给你的。林晚晴拿起布料,在月光下展开。的确良面料泛着柔和的光泽,原主用白棉线绣了半朵向日葵,针脚歪歪扭扭。她从围裙口袋里摸出枚银色顶针——这是她当住院医师时,患者家属送的谢礼,总放在白大褂口袋里。
看好了,她将顶针套在食指上,动作熟练地穿针引线,向日葵要这样绣,花瓣先斜着走三针,再回勾......小雨趴在缝纫机上,眼睛一眨不眨。林晚晴突然意识到,这个年代的农村女孩,大多没机会接触真正的设计——她们的衣服永远是肥大的蓝布衫,补丁打得整整齐齐,却毫无生气。
这里加道荷叶边,她用粉饼在布料上画出弧线,领口换成圆弧形,比老式的方领更衬脸型。小雨惊讶地捂住嘴:娘怎么知道这些林晚晴笑了笑,指尖划过布料:因为娘去过很远的地方,见过好多漂亮衣服。
窗外传来公鸡打鸣声,林晚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凌晨四点。她把绣了一半的童装塞进竹篓,又往里面放了十个发酵好的面团。周小雨拽住她的衣角:娘要去哪
去镇上卖蛋烘糕。林晚晴系上蓝布围裙,从抽屉里拿出本皱巴巴的四川省粮票证。1983年的川渝农村,粮食还是命根子,个体户摆摊必须用粮票换原料。她数出五斤地方粮票——这是原主攒了两年的巨款。
3
流言风波
在家看好你爹,她蹲下身,替小雨理了理歪掉的辫绳,中午我就回来,给你带新头绳。小女孩突然抱住她的脖子,声音闷在衣襟里:娘,小心......王婶说镇东头的狗会咬人。
林晚晴鼻子发酸,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背。走出院门时,她听见周建军在屋里低喊:晚晴!回头望去,男人扶着竹椅扶手,竟撑起了半个身子,眼里是从未有过的急切:路上......别走小巷子。
她故意顿了顿,用试探的语气说:我想摆个摊,卖点自己做的吃食。周建军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出女人不该抛头露面的话,只是哑着嗓子说:钱......在枕头底下。
林晚晴走到院门口,从墙根摸出块青砖——原主藏私房钱的地方。砖下压着个油纸包,里面是二十张皱巴巴的贰角纸币,带着体温的湿度。她攥紧纸包,听见身后传来缝纫机咔嗒声——周小雨正在踩着踏板,模仿她昨晚的动作。
镇上路灯还没灭,国营食堂的烟囱冒出第一缕炊烟。林晚晴在中学门口支起竹篓,取出铜制的蛋烘糕模具。前世她在成都进修时,常去巷子里买蛋烘糕,摊主大爷总说:丫头,这玩意儿要火旺、油匀、料足。
加了茯苓和山药粉,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扬起笑脸,五分钱一个,补脑提神,考满分有奖励!穿绿军装的男孩起哄:啥奖励林晚晴从竹篓里拿出块碎布料:送朵手工绣的月季花,缝在书包上可好看。
人群里发出惊叹声。80年代的中学生,谁不想要点与众不同的装饰第一个蛋烘糕卖出时,林晚晴听见自己心跳如鼓——这不是医院的消毒水味,不是ICU的监护仪滴答声,这是真实的、带着烟火气的重生。
林晚晴!尖锐的喊声从街角传来。她抬头望去,看见大嫂领着两个壮实的女人冲过来,其中一个是周建军的堂嫂,手里挥舞着根竹竿:你个克夫的扫把星,竟敢偷家里的粮票!
人群瞬间散开。林晚晴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