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扩、赵良嗣等一行人离开宣抚司后不久,一个出人意外的新局面出现了。
似乎为了补偿七、八两个月淹留不进的损失,到了九月上旬,前线忽然活跃起来。童贯、刘延庆受到朝旨的谴责和刘锜的督促,不敢再说什么“按兵不动”的话,连日召开军事会议,要大家戮力同心商议进兵之计。原来心灰意懒的西军将领们也积极起来,愿意在会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原来驻扎在安肃军的杨可世、驻扎在霸州的王禀行动神速,一俟会议有了决定,立刻把部队带到雄州,会合其他将领,先后于九月初十、十一两天渡过界河白沟,实现了伐辽战争以来第一次的越界进军。
杨、王大军渡河并没有遭到敌军真正的抵抗,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但它具有信号的意义。这时布满在残辽后方的各种反辽势力好像布满在各个角落里的火药包,单等引线烧着,就乒乒乓乓地爆炸起来。它们纷纷出动,到处举义,驱逐零星的辽军,占领乡村城镇,顷刻间就形成燎原之势。
形势的发展比西军按照常规的进军要迅速得多。杨、王大军渡河后的第二天,刘光世的选锋军也跟着渡河,并且跑在杨、王前面。他比诸将先行一步,一路上只受到牛拦军零零星星的抵抗,很容易就收复新城了迄。九月十五日,消息传来,易州军民在一个有胆识的和尚领导下,举起义旗,杀死守城的契丹军官,强迫知州汉儿高风以州城迎降,响应大军。刘光世刚刚接管了易州,坐席未暖,又传来更加惊人的消息:九月二十三日,辽军都押管、常胜军统领郭药师俘获了萧干的叔叔、涿州刺史萧余庆,统率全军九千多人,以涿州及其所辖的四个县城来降。
常胜军来降是震惊一时的大事件,它已酝酿多时,果然在人们的意料中爆发了。它的过程是这样的:
常胜军统将甄五臣等人早已和宋朝宣抚司接触联系,约定宋军一渡过界河,他们就发动兵变。郭药师对此虽然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还没有下定最后决心。易州易帜以后,谣诼纷传,萧干也看到大势不妙,还想作最后的努力以挽回颓势。九月二十二日,萧干凭着泼天大胆,居然只带着少数随从,跑到涿州来劝说郭药师“效忠皇室,屏藩帝京,永作大辽之荩臣”。郭药师再想观望观望,设宴招待他。这一次是甄五臣、赵延寿等将领等得不耐烦了,甄五臣一言不合,就拉出刀子来杀死牛拦军统军萧遏鲁,萧干带来的其他将领也死在乱军之中。郭药师在这既成事实面前,只好起来响应。萧干在醉醺醺的酣饮中,听到兵变,惊出一身冷汗。郭药师又做了个人情,亲自带着城门的钥匙,把萧干护送出城。
郭药师这才真正积极地行动起来。他立刻发兵把严密监视他的萧余庆捉起来,尽占府库中的财帛粮食,稳定了城里的秩序。然后派甄五臣、赵延寿两名统将率部前去迎接宋军,负弩前驱。过了两天,他本人也到统帅部来参见都统制刘延庆。
常胜军的迎降,涿、易两州的收复以及其他各地义军的响应,为北宋军直趋芦沟河、攻打燕京城铺平了道路。于是在几个月前,甚至于在旬日前还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变得可能了,或者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
十月初,有一支十多个人的巡哨队奉命出去巡哨。他们都是刘鞈在真定招募的新兵,号称“敢战士”,由一名姓岳的二十一岁的小队长率领。他受到的命令只是在附近地区巡哨,但这个青年军官显示出过人的胆略和出众的才能,他不仅仅以完成这样一个普通的任务为满足。经过当地居民的响导,他们这支队伍居然远远越出任务的范围,渡过芦沟河,一直巡哨到燕京城下。这个姓岳的小军官还画下一幅形式上不那么正规化,而在实际上却很有参考价值的军用地图,标明他们经过的道路、河流、桥梁、渡口以及他们所了解到的辽军的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