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96 500强梦想
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一次,段永基和这个人同乘一班飞机,段永基坐普通舱,他坐高级的头等舱。那个人问段总裁:“赚这么多钱,怎么还坐经济舱?”段永基没好气地说:“赚的钱都给你还债了。”后来的事实表明,很多企业在当时所标榜和宣告的科技投入都是让人怀疑的。

    这种浮躁现象在已经取得胜利的家电产业尤为突出。后来的很多专家都认为,1996年前后,本土家电企业集体性地错过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当时,这些企业已经靠价格战击败了早先靠品牌优势而获得先机的跨国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士气和效益都处在最佳的时期。要稳固市场战果,就必须在技术上拥有核心的开发能力。当时所有的国产家电企业,其实都还是一些装配工厂,各类家电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引进,冰箱、空调和彩电的核心技术都被日本及美国公司所掌控。1996年7月,科龙集团的潘宁宣布,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日本神户建立日本科龙株式会社(电器产品开发研究所),聘请多名日本及欧美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对冰箱压缩机技术进行攻关研发。他很激动地说,“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装出一台百分百的中国冰箱,我们这代冰箱人愧对后人。”在科龙之后。海尔、tCL、长虹等纷纷宣布将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设立“前言式的技术中心”。

    日后的事实显示,这些“技术中心”都仅仅是一些炒作的题材而已。本土家电企业在打垮了跨国公司之后,迅速地陷入了更为惨烈的“内战”。由于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相同的技术层面上,所以“内战”的武器还是价格战,以及一轮又一轮的以“技术创新”为噱头的“概念大战”。在其后的几年里,中国家电企业不断宣布自己实现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有人曾经将这些“新技术”做过一个幽默般的描写,譬如“光触媒空调”被宣称是“21世纪空调业的重大突破”,其实就是在过滤器里加装一张含有“活性炭的过滤网”,活性炭潮湿了,拿出来晒晒太阳,其成本不到一元钱;“无菌冰箱”被宣告式“冰箱进入绿色时代的标志”,其实是在冰箱的塑料部件上注入一些药剂,成本不到10元,却可以考这个技术概念拉抬200元的售价;采用了“数码景深电视”的“数字彩电”,其实是把彩电技术中的电子束原理进行了一个新的概念描述;“环形立体风空调”是某大空调企业投入上亿元开发出来的专利性技术,其实就是在风叶上装了一个定时器,让它定时上下左右变换而已。

    即使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家电企业也没有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下大工夫,而是步入了概念炒作的歧途。海尔公司的“地瓜洗衣机”便是一个很经典、很著名的事例。

    这个故事的“标准版本”是这样的。张瑞敏到四川西南农村考察,发现当地农民用的洗衣机的排水管经常有污泥堵着,张瑞敏就问当地人原因。农民说,我这个洗衣机不但用来洗衣服,还用它来洗地瓜。回来后,张瑞敏就对科研人员说,农民用我们的洗衣机洗地瓜,把排水管都堵住了,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科研所一位小伙子对张瑞敏说,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怎么能用来洗地瓜呢?张瑞敏说,农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你们要研制一种能洗地瓜的洗衣机。研发部门接到这个课题以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地瓜洗衣机”。科研人员在洗衣机上装了两个排水管,一个粗一点,一个细一点,洗地瓜时用粗的,洗衣服时用细的。后来,海尔又根据消费者需求,研制了“打酥油的洗衣机”、“洗龙虾的洗衣机”。

    在那几年,海尔的“地瓜洗衣机”成为传媒津津乐道的创新故事,甚至被写进了大学的教材。一个叫钟伟的学者质疑说,“这点地瓜,挑到河边井边用手洗,省力省钱又干净,为什么非得废水废电费时间地用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激荡三十年简介 >激荡三十年目录 > 1996 500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