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85 无度的狂欢
央高层高度重视,被认为“是一大发明”,并在全国上万家企业中大力推广,张兴让成为与南方的步鑫生齐名的著名企业家。

    在武汉,一个更富戏剧性的人物出现了,这是一个名叫格里希的德国人,在上一年的11月,64岁的他被聘为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这是建国后第一位外籍的国营企业厂长。格里希是一个退休的发动机工程师,为了让这个外国人顺利工作,武汉市党委还专门成立一个由常委带队的九人工作组,他被看成是“新时代的白求恩”。

    格里希面对的是一个纪律涣散、管理混乱、领导层毫无责任感的国营老企业,他要求工人遵守八小时工作制,长期迟到和旷工的可能被开除,他每天带着放大镜、小锤子和吸铁笔下到车间里,现场处理管理上的难题,此外,他还把一个从来不到生产一线的总工程师调离到其它岗位。他的这些做法被新闻记者总结为“洋厂长的三斧头”。一位中央领导在看到这篇新闻后批示说:“我们自己的厂长大概大多数还没有这么做。有的不是没有条件这么做,而是抓不住,有的是不愿和不敢这样做,当然也有因为身体、技能等条件实在不行,想这样做做不了。”格里希的做法被当成是最先进和新奇的管理奇招在媒体上迅速走红。

    这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在中国成为一个传奇人物,他在这家工厂担任了三年厂长,让它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期间,他五次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的接见请教,他还被联邦德国政府授予“十字功勋”。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给中国政府,其中归纳了十多条国营企业的弊病并提出建议,包括“政府不应该像慈父护侍爱子那样对待企业;治理生产过程中的惊人浪费;提倡过节俭日子加强对青年的就业前培训;中央成立设备调剂中心,把某些企业闲置的设备有偿调拨给缺少设备的企业”等等。

    在现代工厂管理理论上,张厂长的“满负荷工作法”或格里希的“三板斧”,显然都不算是什么发明,不过在当时积重难返的国营企业中,这已经是最先进和最有效率意识的改革了。他们的实践最终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国的国营企业,这都是一些“围墙内的变革”,无法改变这些企业在竞争能力和产权自主性的天然缺陷。张兴让的改革让他的工厂一度起死回生,成为国营企业改革的一个“标本”,但是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这种没有涉及产权根本的改革显然不能让企业获得真正的活力。张兴让和他的工厂在1992年之后便再度陷入困境,2000年元旦,精疲力竭的张兴让与1090名工人一起被宣布全体下岗,企业不复存在。格里希后来多次到中国,每次都受到政府官员热烈的款待,不过他对自己曾倾注全部心血的武汉柴油机厂的日后命运并不真正了解,1993年,企业出现亏损,1998年全面停产。他最后一次访问武汉是2000年6月,当时已年届80高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的中国朋友们始终不敢告诉他武汉柴油机厂的真相,阿婆他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这一现实。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家中逝世。两年后的这一天,武汉市政府在闹市中心的汉正街工业区广场中央,树起了一座2.78米高的铜像——上面刻写着“威尔纳·格里希”。他将长久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没落而偶尔被人提及的神话。

    张兴让和格里希最终都没有能够拯救各自的企业,不过,他们所尝试和传播的管理新理念,在那个时期倒成为全国众多民营业主的免费教材。很多人在日后回忆说,他们对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基础认知,都是从这些轰轰烈烈的、带有强烈启蒙色彩的改革运动中得来的。

    1985年,中国人压抑了很久的民族自豪感正日益膨胀。5月19日晚上,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东区第2大组A组比赛,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国家足球队以1:2输给中国香港足球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激荡三十年简介 >激荡三十年目录 > 1985 无度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