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围城
张灵甫想不明白的事情,钱大钧同样想不明白。此时他一边翻看着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递交的材料,一边思考着蒋介石离开南京的问题。就在之前,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来了电话,劈头就是:“慕伊兄,委员长什么时候离京?”对于唐生智的这个问题,钱大钧真无法回答,他只能在电话中告诉唐生智:“委员长不愿离南京,我又不敢进言。”
蒋介石不愿离京的原因,钱大钧还真说不好,不过从侍从副官蒋孝镇下午的电话说明来看,蒋介石是想晋谒中山先生的陵寝之后再准备离开。“这个时候,还在想这些。”钱大钧苦笑着摇了摇头,他实在无法向蒋介石开口,就拿淞沪溃败来说,手头上第三战区递交的那份材料指出的一、二、三点可谓是直接指出了战火会蔓延到南京城下的原因:
“指挥紊乱、计划不周和准备不足是淞沪战事后期作战阶段未能有效地利用吴福线和锡澄线既设国防工事迟滞、消耗敌人,以争取时间完善南京防御组织的主要原因。吴福线阵地和锡澄线阵地是由若干各自独立的水泥碉堡及掩蔽部组成,预定临使用时再构筑交通壕予以联结,然而为保守军事机密,碉堡大多覆有土层,作为伪装,因而对不了解工事具体位置的人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找到整个阵地的位置。
“最高统帅部虽然在淞沪会战开始后多次责成第三战区派部队构筑各种野战工事,将阵地连接起来,可是由于国防工事是由最高统帅部城塞组亲自部署施工,加之指挥体系紊乱、令出多门、互相推诿,以及部队刚刚到达就立即又被调至淞沪前线,所以尽管多次下令、多次规定期限,直到部队撤离上海,仍未合理地完善工事。
“既然最高军委会强调淞沪会战是持久消耗战,那么上海战事刚起之时,就应该在吴福线和锡澄线部署掩护兵力,这些部队除了构筑、完善阵地工事之外,应该作为掩护淞沪战场部队转移及进入阵地准备的基干部队,而且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应早早将国防工事线的阵地位置图准备好,提前发给进入阵地部队的军、师长。然而由于高级指挥将领未能驾驭全局、掌握关节,互不负责,竟毫无准备地将打开工事门锁的钥匙分交各地保长掌握,以至于战火西延之时,部队竟无法找到掌握钥匙之人。
“至于路线选择上,更是问题重重,上海以西太湖和长江间的昆山、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是江南水网地带,河渠纵横,密如蛛网,到处形成障碍,部队开始从淞沪战场撤退时,由于战区长官司令部下达决心较迟、命令下达又因通讯不畅而费时过多,以至于命令下达之后部队组织撤退时间仓促,加以命令中又未明示各部队之撤退道路及开始时间,以致各部队同时拥挤于几条公路上行进。
“兵站、炮兵等使用的大批车辆也和部队同时同路撤退,道路交通条件又很差,故而造成道路阻塞、撤退秩序混乱。而日军飞机又频繁地对公路进行轰炸、扫射,部队主要靠夜间行动,这就越发增加了秩序的混乱,迟滞了转进的速度。混乱之中,许多单位自由行动,失去掌握,以致有些部队指挥完全失控。
“而战区长官司令部虽然在11月13日下达的向吴福线阵地撤退的命令相当具体,但仅对已经提前撤走的右翼作战军规定了转进道路,对左翼作战军仍未规定转进道路,也未规定各集团军行动的先后顺序及时间。甚至在混乱情况下,许多部队未接到命令,而有的虽然接到了命令,但已过晚,已经无法严格、准确地按照命令行动,故而完全混乱。
“撤退各部队急于迅速脱离敌人,在进入宿营地及到达新阵地时均未派人预先进行侦察、区分,也未指定集结场所,加以吴福线和锡澄线阵地上既找不到向导,也拿不到地图,甚至根本找不到阵地所在,即使找到了阵地,由于掌握钥匙的保长多已逃走,仓促间也进不了工事,在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