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十四军
随着日军一天天接近南京,南京的情况也一天比一天紧张。由于广德失守之后,日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合围而来,南京就已经成危城,在着手加强防御的同时,卫戍长官司令部还要求各部队增派斥候,注意前线警戒。
其中第74军占领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既设阵地,加强工事,严密警戒,同时该军以一部分兵力增援湖熟镇一线;第66军负责淳化镇至凤牛山一线的守备,并向句容附近派出有力前进部队;第83军任凤牛山至龙潭守备,向下蜀派前进部队。
对于淳化、方山、牛首山一线,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也很清楚这里是日军攻击的重点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在外线防御部署的时候,唐生智着重将第74军放在了这个位置上。相比于第83军、第66军这样的粤系部队,唐生智更放心第74军这支嫡系。
下辖51师和58师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是淞沪会战时才新成立的,军长是俞济时。在国民党军队中,什么都讲个出身,第74军虽然是新近成立的,但根子相当不错。从出身来看,第74军并不如第18军、第1军这些精锐,毕竟这些嫡系王牌个个都是党国之锐旅,可第74军无论是51师还是58师,之前都是一支不伦不类的部队。由两个省级保安团为基干拼凑起来的58师自然就不用去说了,就算是王耀武的51师这样“出身好”的部队在之前也不过是个陆军补充旅。但第74军之所以后来会成为一支嫡系,某种程度上和首任军长俞济时有很大关系。
在国民党将领内部,俞济时可谓是嫡系中的嫡系了,黄埔一期毕业,浙江奉化人,叔父是交通部长俞飞鹏。由于受知于校长蒋介石,所以俞济时的仕途一直很是顺利,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中央宪兵司令等要职,军内几乎无人可以与之比肩。在受命出任74军首任军长一职后,俞济时一直努力地将下属的两个师糅合在一起。
在第74军内,第51师则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央军血脉。自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所有师级部队进行了整编,在全军约200个师级单位中,前后整编了30个,而被整编的部队在人员、武器装备上都得到了相应的调整与充实。第51师也是这样一支整编部队,之所以会成为30个整编师之一,除了战功之外,俞济时的出身和人脉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
1934年,当时还是补充第1旅旅长的王耀武奉命指挥部队参加对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围剿,9月又受命参加对红军方志敏部的围剿,12月的谭家桥战斗中以优势兵力围攻红10军团副军团长兼红19师师长寻淮洲部,此战不但寻淮洲伤重不治,而且红10军团损失惨重,抗日先遣队军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红10军团军团长刘畴西等红军将领尽皆被俘。
次年1月,怀玉山之战,补充第1旅又俘获红10军团21师师长胡天陶,可谓“战功赫赫”。而也正是由于此战,补充第1旅被临时调派给时任浙江省保安处处长的俞济时指挥,执行进剿作战任务,故而旅长王耀武也就和俞济时有了很好的私交。
也就是因为这层关系,1936年春,补充第1旅因为俞济时的帮忙,而改编为新编第11师。随后,又被军政部核准,新11师改成由军政部直接补给的中央嫡系军,并核发了第51师番号,扩充成两旅四团制的甲种师。虽然74军的基本部队是第58师,可是这追根寻源起来,第58师并不如第51师的出身好,因为51师算得上是中央军的正宗血脉,而58师却是原由浙江省的两个省级保安团与已被撤销番号的原58师残部合编而成的。
不过由于蒋介石的家乡子弟为浙江省保安团主要构成力量,加之首任师长俞济时的背景,加上之前曾参加过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役,故而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