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皇上借饷
,他未及思索,展开即读。只见上面写道:
“大顺永昌皇帝,通告大明昏君崇祯帝,我百万大军已挥师东进,一路顺应民心、所向披靡,拟于三月十日准时抵达京都,与尔决战于燕山脚下。”
崇祯看完之后,方才醒悟,这是闯贼李自成咒骂自己的宣传品。而宫禁森严的紫禁城,竟能让这种罪不容诛的东西顺利带入,并赫然摆放在自己的龙案上,显然是有人通敌反叛,这还了得!崇祯气得一掌击在这《讨明檄文》上!
“这闯贼的公告,竟然放在朕的龙案上。这是哪来的?是谁带来的?值勤太监何在?”
小太监吴良辅战战兢兢地应声入内。
“你胆大包天,为何将此流寇文告放在龙案,该当何罪?”
吴良辅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叩首跪奏:“奴才昨晚只送得三道奏章,一为原兵部侍郎余应桂奉命督陕、收拾边兵、相机剿寇,但等他抵达陕西时,已被贼寇伪官充任,赴任无地;二为刑部四川部员外郎王凤翼的奏章,告奏当地官僚豪绅不仅不抵抗闯贼,反倒相率出城,望风伏迎;第三件奏章,是宣大总督和山西巡按同奏的,说他们协力剿匪,但军饷匮乏,缺兵少马。万岁爷,奴才有几个脑袋胆敢欺君?实实在在是只送过这三道奏文。”
这时,朝门官飞奔上殿,跪奏:“圣上,探马来报,闯贼人马已进入山西境界。”
形势危殆!崇祯一听朝门官的奏报,也顾不得再追问《檄文》进来之事,而是举起李自成的那张大黄纸,朝下面的文武大臣探询:“闯贼扬言于三月十日准时抵达京都,与朕决战于燕山脚下。敌情如此,尔等有何御寇之策?”
大臣们畏畏缩缩,无一个吭声。
崇祯等了半天,仍无人回应,便厉声问:“朕在问诸位爱卿,敌寇如此猖獗,诸卿有何御寇之策?”见仍无人应对,“难道我等就这样束手待毙?”
众大臣一个个只会伏地叩头,竟无一人敢仰起脸来。崇祯见此,大为悲哀,眼中的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朕非亡国之君,怎么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主,朕有何面目相见于地下?”
崇祯大失所望。他呼天抢地,文武百官竟无一人应对。眼见如此,他慢慢擦去泪水,然后大声宣布:“通谕全国,凡过去因罪废去武职或出身草泽之义勇者,如能杀敌,朕皆免其罪、破格起用、予以重赏!擒李自成来献者赏银一万两,封侯;能擒张献忠者赏银五千两,官极品,世袭锦衣卫指挥!……散朝吧!”
崇祯说完,仿佛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颓然坐下。
下朝后,崇祯来到皇后的寝宫,见周皇后在焚香拜天,崇祯连忙站过去,极为虔诚。
崇祯默默祷告:“方今天下大乱,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隐秘。”
崇祯摇动占卦,一笺飞射而出,周皇后接住。
“是什么?”崇祯急切地问。
“一首诗。”
“念!”
“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周皇后读完后,将笺交给崇祯,崇祯接到手中看过,默默伫立,竟是欲哭无泪!
周皇后:“皇上打算怎么办?”
“朕能怎么办?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与之谈心;普天之下,竟无一个可用之才。”
“新任首辅陈演如何?”
“首鼠两端之人。”
一直服侍在旁的亲信太监王承恩,见此插言道:“万岁爷可记得上次吴三桂总兵,曾向圣上推荐,说吏部都给事中吴麟征,勇于任事?”
“对,对,说他有勇有谋,是个可用之才。可他不是去保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