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附 录 二①《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序,必须彻底废除私有制. 莫尔认为,一切局限性的改革都是治标的办法,不能根治社会的疾病.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 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 但是,莫尔在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无论这个任务的提出,或是莫尔解决这个任务的方式,都是极需有独创性的,在这方面,他并无前人可资借鉴.乌托邦社会在经济上是一个统一体. 国家的最高机关——元老院对各个地区生产的一切产品都进行统计,在必要的时候还进行产品的再分配. 乌托邦的全部土地都是共有财产. 国家可以把劳动力从甲地调到乙地. 对外贸易也由国家经营.可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不是整个国家,而是城市.莫尔所说的国家好象是城市联盟一样.乌托邦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 每个家庭从事一定的手工业生产. 家庭的生产工作受国家官员的监督;家庭所生产的产品全部交给国家. 这样看来,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公共作坊. 还应该补充说明一点:这种家庭不一定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自然家庭. 甚至可以认为,这种家庭的基本标志不是血统关系,而是经济上的结合. 一个儿童如果不愿意从事这个家庭所担任的那种手工业工作,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职业转到别的家庭中去. 这样一来,同一家的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因为每一个家庭只能从事一种手工业工作. 一个家庭的规模超过经济上的需要时,国家可以把公民从这一家调到另一家去.不难理解,这种家庭手工业生产组织在乌托邦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生产组织的真实蓝本无疑是中世纪手工业. 在商业资本的影响下,到了莫尔的时代,这种手工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说,莫尔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这种手工业制度,不过去掉了它最后新增添的东西. 但是在莫尔这里,资本的破坏作用不是单纯地被消除了,而是被国家的有益领导所代替. 不言而喻,恢复后的手工业制度并不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一模一样,而是按照作者的总的意图理想化了的. 但是透过它的理想化的外形,毕竟还可以看出它的本来面貌.整个乌托邦社会几乎无例外地包括在家庭手工业体系内. 一个公民,只要他同家庭有联系,他便同手工业有关系.每个公民都学习一种手艺,手工业劳动几乎是他一生的基本职业. 在乌托邦,农业不是一种职业,这是莫尔的一个独特见解,也是乌托邦制度中最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在乌托邦,农业是很受重视的,但是农业工作是按义务劳动制的原则组织的. 每个人必须从事两年的农业劳动. 只有特别爱好农村生活的人,有时可以申请把这两年的期限延长.由此可见,乌托邦是没有真正的乡村的. 乡村里只有农场,人们从城市来到这里做一个时期的工作,期满后又从这里回到城市,继续从事自己的基本工作. 全体公民的基本住宅区和各项工作的组织中心是城市,城市有它可以用来进行农业工作的固定地区. 这样说来,在近代的第一部社会主义作品中,就已经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的问题,虽然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业和农业所生产的一切产品都是整个社会的财产.公民们从公共仓库或公共市场领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在后来的各种乌托邦中,我们看到有形形色色的给公民分配产品的形式:有的采用算术平均的原则,有的采用按功付酬的原则,还有的采用按需分配的原则. 莫尔在乌托邦实行的是最后一种形式,这也是最彻底的一种形式. 每个家长需要多少产品,就从社会上领取多少产品,他绝不会得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莫尔已经懂得,这种“按需”分配的前提是产品的丰富. 有了丰富的产品就“无须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他确信,在乌托邦一定会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乌托邦简介 >乌托邦目录 > 附 录 二①《乌托邦》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