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南有川,北有疆
束时,天已经黑了。包尔汉的心情仍不能平静。他和领导同志们又信步来到载歌载舞的人群中。这时庆祝活动达到鼎沸的顶峰,维吾尔歌手弹起冬不拉,姑娘的小辫像春雨一样在飘洒,她们的花裙五彩缤纷,映着满天繁星和一弯新月,让迪化这座古城染透了岁月的相思。领导同志们和全场群众手牵着手,围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圈,唱啊、跳啊……
包尔汉流下了热泪。他一遍又一遍在心底默念:尊贵的安拉,你终于降福了!
包尔汉的出生地并不在新疆,而在俄国喀山省特什县境内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名叫“阿克苏”。那是几十户背井离乡的中国人为怀念遥远故土而以家乡那条大河命名的。他们的祖先原本就世代繁衍生息在天山脚下的阿克苏河畔,因为反抗巴依(财主、富人)的剥削压迫,遭到清廷军队的镇压,全村20多户在包尔汉爷爷的带领下,集体逃到了俄国,后又被俄国官府送到这个居住着很多塔塔尔族人的小村来伐木,所以,这里就成了“森林阿克苏”。
从呱呱坠地开始,包尔汉就肩负着父辈们还乡的梦想。他就是为了还乡而读书的。那时候,家里有八口人,祖父母、三个姐妹和小包尔汉,全靠父亲沙赫德拉和母亲哈里玛在仅有的一点土地上耕种维持生活,怎么有钱供包尔汉上学呢?祖父郭拜都拉说什么也不甘心。这位在伏尔加河上当了一辈子纤夫的老人,佝偻着腰背拉着小孙子爬上土屋屋顶,指着远方对孙子说:“我们的故乡在中国,那里有条大河叫阿克苏河,那才是真正的阿克苏呢!你一定要读书学文化,有朝一日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真正的阿克苏……”
终于,祖父把包尔汉张罗到当乡村教师的姑父跟前,一边烧茶炉,一边学习阿拉伯文,读。
秋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祖父在一次做礼拜时倒了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父亲沙赫德拉说:“算了吧,回家干活吧,不用读书了。”
“不!孩子这么小,他又那么聪明……”母亲哈里玛说。
包尔汉已经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他做梦都希望能到喀山市读更多的书。那里有他做面粉生意的舅舅可以投靠,于是包尔汉哀求妈妈成全自己的愿望。可怜的母亲心里矛盾极了,她多么希望儿子读书长进有出息,可又对儿子小小年纪离家远去,有一份担心。这位坚韧而善良的塔塔尔族妇女哈里玛,还是趁丈夫外出的机会,“哭得泪人似的”送走了自己心爱的儿子。
靠舅父的资助,包尔汉进到一所由大阿訇创办的“穆罕默德亚”学校读书,后又因舅父的生意不好,离开了这所学校,到一家书店当学徒。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他日后返回祖国的机缘。那是1911年,他帮助书店经理到高尔基的故乡举办交易会。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在中国新疆设有商行的老板。后来,包尔汉成了这位老板的助手,得以回到新疆并定居迪化。
祖父郭拜都拉的愿望总算实现了。从此,包尔汉开始与这座古城同生共死,经受着沧桑风雨。只有到这时,他才懂得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为什么会吸引着祖父一生都在心心念念地祈盼……
从古到今西域沧桑地,内忧外患边疆血泪场
从伊犁将军统治新疆开始,这个被称作“西域”的地方,就一直没有安宁过。那是乾隆二十七年,清军击溃准噶尔部、结束蒙古族对天山南北延续了几百年的统治刚刚第七个年头,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当时最高的军政长官,以两万两千名清军把新疆安顿下来。
新疆自古就是个多民族杂居的自由天地。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的四分之一,在这里可以找到踪迹。首当其冲当然是维吾尔族,它是新疆的主体,有700多万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次是汉族,有人口500多万。其他分别是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