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从悬崖到坦途
10万人,其悬乎的程度可想而知。

    马继援是个“人来疯”,小小接触几次之后,他那股铤而走险的野性膨胀起来了,铁着心肠要攻咸阳。

    张宗逊和赵寿山心里捏着一把汗。毕竟兵力悬殊,如果不考虑敌人内部的矛盾因素,马继援若是一耍横,不会毫无结果的。咸阳能否保住,实在没有把握。咸阳一失,兵力空虚的西安便危在旦夕。虽说敌人是秋后的蚂蚱,但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摆在这里,万一西北出现这么大的周折,谁能担当得起!

    彭德怀始终坚信:马继援三个跟头一翻必然要露馅。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对这个“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阻胡歼马”的作战方针,看得很准。后发制人,是彭老总用兵的绝招。从“三战三捷”开始,哪一仗他不是等敌人嚣张够了才收网?打他的仗,你得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等待,得有足够的气魄承受敌人张牙舞爪的第一拳。目前,最重要的是“静观”,待二马疲劳攻击受阻、粮食发生困难时,全力举行反攻,包围歼灭之。当然,其中也包含着不在乎一城一池得失的胆量。

    这种建立在现实基点上的浪漫主义思维方式,恰恰可以于莫测的幻变之中,把握战事发展的真实,抵达人所不能抵达之处。所以,它总能出奇、出彩,有超常的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彭、毛军事思想达成了共振。战争从本质上含有某种浪漫,这与“革命”二字异曲同工。具体的战事总是带有赌博心态的,因为它以人的生命为筹码,就不能不以神圣的面目出现,所以,人们对此总是持否定态度。人们否认战争本身的浪漫性质,自然,对1个人打垮十个人的事,想也不敢想。

    彭德怀是敢想的,而且他每一“想”必定有决胜的把握与理由。但是这一次,毛泽东提出了异议。他于6月9日给彭的复电中指出:“就现有兵力与马胡全力作战,似觉无全胜把握,不如诱敌深入,俟兵力集中再打较为适宜。”这话明显不是命令,而只是一种“商量”。紧接着,他又把自己的思维修正到适当位置,补充道:“如你们认为有各个歼灭敌人的良好机会,我们亦同意先打一仗。”就是说,彭德怀各个歼敌的决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先打一仗”当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不是主旋律,而只是大的决断中的一个小插曲,有点兴之所至、神来之笔的味道。

    毛泽东相信的还是“诱敌深入”。这是打乱规则、施展智慧的最佳途径。他喜欢把野狗引到内室,门一关,坛坛罐罐打个稀巴烂全不在乎,就在乎一个结局。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既有搏命的刺激,又有决胜的把握,还带有饱满的诗的激情。毛泽东给彭德怀复电的最后,要求彭将诱敌深入的“困难及不利之点,分析电告”。

    此话点拨了彭德怀。他决定修正自己。

    咸阳阵前小子功名心切,西安城下老总临危决胜

    就在马继援拼命抖动羽毛的6月10日,彭德怀又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这份电报竭力想把自己看好的当前泾渭之间一仗,与过去中央苏区拒敌于山门之外的打法区别开来。

    彭德怀觉得,马继援兴致虽好,毕竟劳师远征、立足未稳。而且,胡军士气很低,胡、马之间又相互猜忌。地形方面,刚好有座麟游山,可以天然分割胡、马的联系,有利我钳制一个打击一个。我军眼前的兵力虽然不占优势,但十八、十九两兵团正在日夜兼程往西安赶,这边几个回合下来,他们也就赶到了。他们一到,我方兵力即可由劣势而稍占优势。总之,不能等到万事齐备再动手,要边打边等,有机会就吃他一口。这样,“对我很有利”。相反,如等到6月底或7月初,华北两个兵团如数到达西安,再开打,“对我就有诸多不利”。

    彭老总所说的“不利”,是以“利”为参照系的。所谓“利”,根本点在于,敌人内部都怕吃亏,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二十六章 从悬崖到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