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太原,胜利告别
西柏坡恭候米高扬,彭德怀预约太原城
嘹亮的军号声迎来西柏坡又一个黎明。太阳静悄悄地刚冒个尖,门前柿树上那几片尚未落尽的红叶便湿透了。顽强的叶子们化去一夜薄霜,在晨风中顽强地挥洒着,不知不觉引来几只美丽的小鸟。鸟儿与叶子在阳光下纵情唱和,一股含蓄的生机徐徐勃发。
这是1949年1月的最后一天。平津战役与傅作义的谈判大功告成,北平和平解放,一周以前傅部20多万人马陆续开出北平,接受改编,今天,人民解放军将正式进驻北平城内。这不能不给此时此刻的西柏坡烙下一点历史性的印记。
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站在柿树下,有的叉腰,有的背手,有的夹根香烟,口中哈着气说话。刚忙完一个通宵,经毛泽东提议,他们出来吸点新鲜空气,放松放松,然后小憩,然后还要恭候斯大林派来的特别代表米高扬同志……不承想跨出门槛便撞上一轮旭日。新鲜的空气、新鲜的阳光,一个新得有些耀眼的日子扑面而来,谁还会有睡意!大家不约而同地遥望着北平方向,谈兴顿时刹不住车。自然,话题重又回到刚刚过去的战事。
“……傅作义最终同意和平解决问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少奇笑盈盈地对朱老总说,“这样,双方都好,保住了北平这座文化古都,对子孙后代也有个交代,不留什么遗憾。”
朱德频频点头,脸上洋溢着深情与喜悦。说:“要不是刘亚楼把天津啃下来,我军兵临北平城下,恐怕问题的解决要难得多。就算傅本人深明大义,他手下的人能否就范,很难讲啊。”
大家颔首。谁都知道,傅部虽非蒋介石的嫡系,并与蒋有着很深的矛盾,但在反共这一点上也从不含糊。傅作义在华北控制的兵力号称六十万,在有力可恃、有路可走的情况下,要他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周恩来感慨地说:“关键时刻,主席的决策非常英明。三面出击,断其退路,彻底粉碎了傅作义集团南逃和西窜的企图,为和平解决北平守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毛泽东笑道:“打了新保安,吃了他一个三十五军;又打了张家口,断绝了他的西退之路,然后,东北野战军再给天津来这一家伙,傅作义没法动摇了。他是山穷水尽啊……”
说着话,旭日冉冉升起,山坡上轻烟缭绕。早操的马队在远处的大路上喊着整齐的队列呼号,耳边是无线电滴滴答答的报键声。大家突然沉静下来,谁也不再说什么,默默体味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欣悦。
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之快,的确超出中共中央决策层的预料。尤其是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大规模决战决胜,别说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非常罕见。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不过才一百多天时间,东北大定,中原粗平,北平和平解放,战争的脚步快马加鞭!这不能不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所有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重新理清思路,对既定的计划有个再认识。
米高扬的光临,恰好将为这项“清理”工作提供契机。米氏的姿态做得很足,行前的联络电报上就郑重声明,他这次到中共来是“只听不说”,后来一见面又再三表示:“我们是受斯大林同志的委托,来听取毛泽东同志意见的……只是带着两个耳朵来听的,不参加讨论决定性的意见……”
这正合毛泽东的意。他很精细地作了准备,对将来新政权的建立、胜利之后恢复生产和经济建设、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国内民族问题等,一一提出具体意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目前战局发展。
毛泽东希望通过米高扬,把自己的声音和信心一并带给斯大林。这是他期待苏联客人的真实动机。
“米高扬何时可到?”毛泽东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