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太原,胜利告别
破寂静。
周恩来回答,午后就到。
“他们以前对我们的估计有误,”毛泽东说,“这次我要告诉他们,我们全国解放的时间,还可大大缩短!”
朱德说:“现在,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剩下个百八十万,今后的重点是华东、华南和西北、西南,情况比较复杂一些。”
周恩来接上话茬:“斯大林同志会不会有什么指示啊?”“这个不管他,”
毛泽东挥挥手:“我们的事情还得靠我们自己双手去办!华东、华南情况不复杂,复杂的是西部。西北这边最急,还有两个包袱没有甩掉,一个绥远,一个太原,背不下去了。”
周恩来说:“有个傅作义,绥远的5万人放一放倒没什么,太原不能放,后顾之忧太大。”
这的确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来,整体战略格局上备受重视的太原城,早该在图表上插小红旗了,谁知进入攻城最后阶段,负责指挥的徐向前突然病倒。眼见着胜利在望,数十万攻城部队群龙无首,中央军委怎能不着急呢!
当务之急,要有人接替徐向前把大梁挑一下,趁势发展战果。否则,攻城半途而废也未可知。这个人是谁呢?大家都想到了彭德怀。
荔北战役之后,彭德怀就深切感到兵员的压力。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中央已明确了解放祖国大西北的重任。大西北之“大”,地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五省(区)之间,除了峰峦叠嶂就是无垠的沙漠和平川。山峰终年积雪,平川雪水积聚,又有数不清的盐湖和沼泽,至于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更是险恶不堪。所以,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就人气不旺。地域占全国版图三分之一,纵横32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2000余万,不足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可是,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力仍有约40万啊!一野现有实力充其量只有15.5万人。这两个数字的巨大悬殊及大西北这片望不到边的不毛之地,促使彭德怀考虑再三,还是向党中央提出了兵力补充的报告。
毛泽东说:“刚好,老彭3月初要来西柏坡开七届二中全会,既可面商华北部队参加西北作战问题,亦可跟他谈谈太原攻城事宜。”
实际上,兵力补充问题在文电交驰中已经大体商定。彭于2月8日致电中央军委,报告西北敌军动态和刚改编完毕的一野部队概况,提出1949年春、夏两季具体作战方案。在这里面特别强调说,如三四月间留在山西的老西野部队能够归建,徐向前、周士第部能进入陕西夺取潼关和渭南,并进逼西安,则第一野战军四五月间即可把西府和宝鸡打下来。这样的话,胡宗南必定弃西安,退汉中,我军可乘敌撤离之际,在追击截击中歼灭其主力。
四天后,毛泽东的复电简明扼要:拿下太原再说。太原一解放,华北三个兵团中,至少有两个兵团17万兵力可用于西北。
这个承诺出乎彭德怀所料。两个兵团17万人马,对彭来说简直是个奢望。他一接到电报就把中央急于要甩掉太原这个“包袱”的意图看明白了。去往西柏坡开会的路上,彭德怀便对同行的王震说:“开完会,我可能要到太原耽搁几天。”所以,当毛泽东提出让彭去太原前线协助徐向前实施后期作战指挥时,彭德怀显得胸有成竹,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他实打实地说:“不过,我得提个条件。”
毛泽东知道彭德怀心口如一,接受任务时从来不讲条件。他先是一愣,随即笑了笑:“哦?老彭也提条件了,说说看,是个什么条件?”
“向前同志前段打得很苦。他虽病了,仍是战役总指挥。我去,只是协助他。”
毛泽东会意地点点头:“好!我看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不过,特殊情况还是由你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