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西击西府收延安
”,特别是近一个月来,官兵已到草木皆兵的地步。就在西野进击西府出发的那天傍晚,清凉山突然枪声大作,何文鼎急令守军紧缩阵地。结果,碉堡给人烧了,库存的手榴弹和炮弹也被引爆。一时,火光冲天,爆炸声连天山响,整个延安城都在震动之中,正在演戏的剧场大乱,演员来不及换装,就穿戴着行头、登着高靴,一口气跑出几十里地!

    尽管撤退命令只传达到旅以上军官,但不出两个钟头,连延安街头拉驴的老汉都知道了风声。何文鼎也不遮不瞒了,索性放开手脚引爆仓库,转运米面,给行署官员配发枪械。那些不穿军服的政府大员,从西安赶来做投机生意的大小商贩,以及延安本地一些富户豪门,紧张得一塌糊涂,说走就走,好像共产党会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有的夫人太太甚至连吃奶的娃娃都顾不上带,生意人的金银财宝也胡乱收藏。当兵的更干脆,枪弹偷偷丢到厕所里,重炮掀下了大沟,机关枪就往庄稼地里塞……非常时期,何文鼎一概睁只眼闭只眼。

    因为南京正在召开“国大”,蒋委员长的“高级讲话”中将涉及“国军夺占延安”这一“重要事件”,所以,整十七师撤离的日期不能不往后推。一推推了十天。这十天里,许光达悄然撤出洛川阵地,将队伍作了周密分工,在何文鼎可能途经的道路上,埋下了伏笔。三纵指战员攻城数日,正好有个以逸待劳的喘息之机。终于有一天,何文鼎如获大赦似的上了路。谨遵胡长官之命,他还得到洛川捎上杨荫寰一道南撤,因而第一站走得还算从容,而且充满一点儿人情味。被围攻一个多月的杨荫寰,见到何文鼎恨不得趴在地上磕头。虽然只“恭候”了一个小时,却也有望穿秋水之感。两人合计,不走黄陵、宜君这条常规返路,而从洛河以东绕到白水与澄城之间再渡洛水。并且为防夜长梦多,一分钟也不在洛川耽搁。

    许光达站在洛川城南交河口附近一座山上,从望远镜里看着何、杨大队人马出洛川不往黄陵,而掉头槐柏,不禁哈哈大笑。他早料到何文鼎会玩这个不依“常”而依“诡”的把戏,洛河两岸都布下机动兵力。何、杨就是沿洛河走到渭河,也逃脱不了这个天劫!想到这里,许不禁生出无限感慨。战局发展如此之快,真是谁也没有料到,由被动变主动,由防而攻,战场上的这份感觉,甚至令人猝不及防。曾几何时,遍地都是青天白日、固若金汤,仿佛一夜之间全都如泥委地,真是兵败如山倒啊!像何文鼎这样的将级军官,过去出入官邸是何等威仪和城府高深,而今一纸撤退命令,还不就乖乖地如惊弓之鸟、丧家之犬,那些心高气盛的延安守军,如今也放火、打劫,无所不为。更不用提靠巴结、奉迎过日子的土豪官员们,个个如丧考妣。往日费了多少心机才聚敛到手的金银细软和姨太太们,此时却成了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的赘物!倒是一文不名的老百姓被视作救命稻草,何文鼎撤离延安时,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强行拉来了2000多名老乡。现在,何的十七师加上杨荫寰三个旅的兵马,以及两地百姓,会合起来少说也有3万多人。行进队伍是军民混杂,熙熙攘攘,这给许光达下手增添了很多困难。

    队伍大了,何文鼎也有招呼不动的苦衷。快到洛河渡口那天,赶了70多里来到一个叫史家河的小地方,突然发现掉在屁股后面的炮兵不见了,空军侦察亦不见踪影。苦苦挨到第二天清晨,三纵人喊马嘶杀进史家河时,何才迷迷糊糊猜出几分底细。无奈当时两军抵面交手,横竖出不了拳,何文鼎纵有自以为是的那点功夫也顾不得施展了,抱头就往洛河岸边找浮桥。一看,满河浊浪,滚滚而去,哪里有浮桥的影子。他立刻明白共产党军队已经先到一步了。待要临时架桥,又发现舟桥部队去向不明。

    许光达怎肯放过这一天赐的歼敌良机?不等何文鼎脑子转弯,追兵立逼,杀声震天!何文鼎看看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二十二章 西击西府收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