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西击西府收延安
毛泽东告别陕北怀深情,党中央东渡黄河踏春风
中共中央走出陕北的决定,并非匆忙之中作出的。毛泽东在一年前对这个问题就有深思熟虑,只不过那时他打出五年的计划,用一种起步走的姿态来看待解放战争形势。没想到该来的来得这么快!全国是这样,陕北也是这样。沙家店战役之后,毛泽东就有点身不由己跑了几步的感觉。及至宣、瓦大捷扑面而来,他简直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个春天来得太突然。
毛泽东坐在杨家沟的会场上,怀着紧赶慢赶的心情,一字一句斟酌“蒋军必败、我军必胜”和“打倒蒋介石”等这些口号的内涵。随着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第一个跃进”的实现,不但五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框架陈旧和保守得像一套长袍马褂,就是缩短成三年也还有小脚老太之嫌。一旦三大战役如期兑现,粟裕率“华野”三个纵队强渡长江、直捣浙赣的“第二个跃进”成为事实,毛泽东的时针就只能靠手动来快速拨转了!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毛泽东翻看着彭德怀送来的战役总结,觉得刚发给西北野战军的贺电还嫌分量太轻。任何一个战役的成败都不应当是孤立的。毛泽东习惯地开动了哲学机器。这是使他这艘巨轮始终保持吃水的刻度而不被风浪颠覆的重要原因。“我看,宜川获胜不是偶然的,它和前不久搞的‘诉苦三查’,有个因果关系。”毛泽东有滋有味地吸口烟,让思想起锚远航。许久,又自言自语,“……这是一篇大文章呀!”
几天之后,毛泽东便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的名义,发表了《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字里行间流溢着自信与喜悦。文中写道:“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到中原的形势。这次胜利证明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的方法进行的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意味着什么呢?南京政府的官员们读到这里,个个头发根都竖起来了。有人悄悄打电话给国防部的哥儿们:“是不是共产党军队要大反攻啊?”弄得白崇禧和陈诚这些人假模假式地四处“辟谣”。可是,蒋介石的嘴你能堵得住吗?那些日子,他老人家走到哪里悲叹到哪里,“宜川丧师,不仅为国军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为无意义之牺牲,良将阵亡,全军覆没,悼痛悲哀,情何以堪。”是啊,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一个整编军的军部、两个整编师的师部:十个满编的旅共29000多人,不出十天,就全部从胡宗南的名册上一笔勾销了,蒋介石的心里能放得下吗?
所以毛泽东决定,要从陕北走出去。也不张扬,只是意向性地把时间定在3月下旬某一天。具体哪一天,要等汪东兴把渡口、船只和水手一一落实好了才能公布。除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少数人心头延续着长时间的离情别绪,极大多数人像陕北老百姓,甚至警卫部队的基层指战员,都蒙在鼓里。突然得到消息时,日子已经到了。当那支几百人的队伍从米脂县杨家沟出发、踏着春风去往吴堡的川口渡口时,老乡们才恍然大悟,临时忙着找锣找鼓。这说明汪东兴的工作颇有成效,毛泽东很满意。
东渡黄河的时间选在下午。12点整,毛、周、任等中央领导同志都骑马来到渡口。警卫连早早布置好了,一大溜渡船也编上了号码。水手营的水手200多人是个拣个挑选出来的,不管外貌长相如何,水里功夫都身手不凡。毛泽东等人下马第一件事,就是上去和水手们握手。这一握是历史性的。尽管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他们的脸上挂着慈和的笑容,也冲不淡此刻的庄严。远远看热闹的人群中,不知哪位陕北大嫂“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哭声容易传染,女人们全都传染上了。毛泽东带头往老百姓那边走过去,大家都跟上来,连江青也不拉下。他们不管警卫不警卫,径直走到老乡们面前,拉拉扯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