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
有一次讲评,坚决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要求“各连队每到一地,召开军民联欢会,进行社会调查,军政首长、特别是政治机关要找地方干部谈话”。对那些“将引起人民怨恨我军”的“利用群众逃跑及坚壁清野,将鸡鸭猪羊杀光,翻箱倒柜,挖窖,牵牛赶驴,打人骂人,乱拉向导,吃粮用草不打条子,吃菜烧柴不给钱”等现象,采取断然的处罚措施……
四科长高克恭甚至眼里有点湿润。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多地了解彭德怀,因而也就没法简单、孤立地看待老总对群众纪律问题的态度。就在头天晚上,高克恭看不过彭德怀一趟一趟跑厕所,想法子弄到些小米煮了点干饭,小心翼翼地端到老总面前。彭德怀白了一眼,没好气地问:“干么子?”高克恭忙解释:“吃吧,人人都有一份。”每次吃好一点的东西,老总都要从头查问到底,这个有没有、那个有没有,直到炊事员承认自己也有一份,他才肯下筷子。“毛主席、周副主席都吃窝窝头啊!”彭德怀捧起饭碗时,总是这样心事重重地感叹不已。然后,才开始苦着脸像吞宝剑一样把东西咽下去。
这滋味,胡宗南门下那些吃粮当兵的官老爷哪能体会得到?即便像10月6日清涧城防空前吃紧、城南阵地一部被解放军突破、廖昂大喊“粮弹告罄,如不早派援兵驰援,将陷于粮尽弹绝之地”时,事实上也未必就真的“粮尽弹绝”了。时任整七十六师少将参谋长的刘学超先生,几十年后撰文就明白无误地承认这一点。胡宗南想必对此也很有底数,所以,任凭廖昂喊破嗓子,他始终是那句套话:“着再详查具报”,根本不提“驰援”二字,非得等到廖昂和刘学超含沙射影地援引司马公“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又不能走,唯死与降耳”那几句名言,才稍稍改变态度,复电:“已饬刘戡军长率五个旅来援……”最后,胡宗南的飞机在清涧空投的既不是粮也不是弹,却是30亿元簇新的法币!
大概就在胡宗南稳坐钓鱼台对付整七十六师种种真假莫辨的呼救时,彭德怀给中央军委和贺龙拍发了这样一份电报:
(一)清涧敌兵工事不弱于蟠龙,我大部已有相当充分准备,班排以上干部均看好了地形,讨论攻击办法均有信心,因天雨时间关系,小部准备仍不充分,不便延迟,决于6日黄昏攻击,估计三天可得手。
(二)一、三两纵东西夹攻,教导旅位置于廿里铺骆驼铺,打绥德南援之敌及清涧北退之敌;新四旅一个团主力在河家山岔,一个营在拐峁东北阻敌援军争取时间,旅直及另一个团,于清涧卅里铺。
(三)清涧得手后拟以新四旅与警区四、六两团攻占瓦市(为争取时间,亦可不攻瓦市均攻绥榆)以教导旅及一、三两纵攻取绥德,得手后北取榆林,不知粮食有无办法,请贺龙考虑。
不足250个字,不但把清涧的攻城方案及后续任务表述得淋漓尽致,还给人以品评不尽的人格内涵。于是,围绕着一座小城展开了两幅明暗色彩各不相同的世情图景。把这两幅图景放在今人面前,要品评它也许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但在当时,身为情境中人,能于时空之间超脱出来见解一二,怕是只有毛泽东一人。
毛泽东晤谈归来燕戏说聊斋,彭德怀训斥阶下囚痛陈冤孽
那些日子毛泽东很忙。全国解放战争正处在重大决策之后关键性的执行阶段,每天都有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米脂杨家沟。文电交驰,舆论一惊一乍,处变不惊的毛泽东,也几乎失去睡眠的概念。黎明时分刚打个盹,就有报告说,贺龙过黄河来了。他知道来的不是贺龙一人,还有刚从晋冀鲁豫解放区匆匆赶到的三秦名将赵寿山。虽有电报在先,毛泽东的兴奋还是难以抑制。这会儿普天下人都在痛骂蒋介石,指责他对赵寿山有功不赏反加陷害,硬是把赵逼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