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
赵寿山是杨虎城的部将,先后担任过十七师师长和三十八军军长。红军时代起,赵就暗恋共产党,“凡能有助于红军之处,无不悉力以赴”,曾为红军购买150多辆大车的粮食,帮助渡过难关。1937年春节过后,他还把自己一双儿女也送往延安学习。到抗战期间,蒋介石“攘外安内”政策出台,更坚定了赵寿山亲共倾向。“西安事变”中,赵坚决主张不放蒋介石,为这事彭德怀苦口婆心做了三天说服工作。那时,赵部驻三原,与中共将领彭德怀、任弼时、贺龙、左权、杨尚昆、陆定一、王稼祥等人“朝夕往还”。后来,赵部移防晋东南,在中条山抗日三年,得了个“中条一柱”的美名。就凭这一点,老蒋也不会轻易放过赵。又是抽他的部下“受训”、进“劳动营”,又是派特务盯梢或者搞闪电式调遣,折腾到1942年,赵寿山干脆扔掉“前途渺茫”的国民党,秘密加入共产党,成为置身敌营的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毛泽东走过去抓住有点踉跄的赵寿山,喊了声“同志”,说:“大家这么多年对你都非常操心,今天你终于胜利地回来了!”又说:“多年来身在虎口,安之如夷,其故安在乎?今天我们好好谈谈!”赵寿山使劲点头,也说:“要谈,要谈,我憋了一肚子话啊!”他比毛泽东小一岁,出生于陕西户县北乡定舟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6岁在陕西陆军测量学校踏人戎途,后投效到冯玉祥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从上尉参谋兼教导团学兵团地形教官,一步步干到杨虎城手下的教导队队长、教导营营长。北伐时,杨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赵升为补充团团长,继升旅长、汉中绥靖司令及十七师师长和三十八军军长。1944年春,蒋介石一纸命令,迫使赵忍痛别离了自己辛辛苦苦一手抚育起来的三十八军,而到蒋的嫡系第三集团军,当个空头总司令。两年后,蒋又以赵意欲出国考察水利为由,将这个“空头司令”的乌纱帽抹掉。正好,赵寿山趁此机会,于重重封锁之中,转道奔向了解放区。
谈话从晚饭的饭桌上轻松自如荡漾开来。毛泽东一面给赵寿山夹菜,一面笑着说:“你是一个聊斋人物哩……”赵寿山一怔,不解地望着毛。毛泽东看出赵的疑惑,不急不忙地放下筷子,解释道:“蒋介石是一个世界,我们又是一个世界,就好比阴阳两界嘛!你同贺老总还有彭老总,都是这两个世界的见证人,最有发言权。”赵寿山回味片刻,觉得比喻奇妙,道理深刻,大有暮鼓晨钟的震撼。忽然间,他想起好友杜斌丞在西安被害的往事和蒋介石与他的最后一次谈话。
杜斌丞就是太不明白蒋介石那个世界了。当初赵看出蒋对杜的痛恨,曾力劝杜离开西安,丢掉脑子里的“四架冰山”:
其一,不要以为有本家杜聿明说话,就可安然无恙。事实上蒋要捕人,杜聿明连屁也不敢放;
其二,不要以为与西北一些知名军人有关系,就可保平安。这些人眼下都是光杆司令,而蒋介石怕的是枪杆子;
其三,不要以为有个西北民盟主委的头衔就碍着蒋的手脚,蒋只要愿意,连张澜、沈钧儒也照逮捕不误;
其四,不要以为曾当过陕甘两省政府秘书长,在西北有人望,蒋会念旧而打消嫉恨。没有的事,蒋照样可以恨得浑身打战……
遗憾的是,杜斌丞就是参不透这点玄机,坚持不离开西安,代买好机票也不走,气得赵寿山骂道:“你不走,那就只有等死。不过你死也要死得强硬一点,不要丢人,日后我回来给你立碑献花圈!”果然,杜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人头落地。相比之下,老蒋对赵寿山要客气得多,虽说特务监视从未间断,但赵做出真得要出国考察的姿态时,蒋主动约赵吃饭,并在饭后的谈话中,把赵大大奖励一番,表示对过去未能早日提拔负有责任,待赵赴美考察回国后将有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令赵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