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一打榆林
了天,也是孤掌难鸣。

    然而,榆林靠得住吗?胡宗南千万遍地朝自己发问,心中始终没底。他自然不能对这种状况听之任之。以君子之道,先礼而后兵,胡对邓展开凌厉的攻势。第一招便是竭力吹捧,无论何种场合,提起邓宝珊你就听不到胡宗南有半个“不”字。甚至在老蒋面前,胡对邓也是倍加推崇,说他对党国有功、在西北德高望重、深得百姓爱戴等,溢美之词有多少堆多少。只要邓去了西安,胡宗南总要请到东仓门官邸优礼备至。榆林守备旅长高双成病逝时,胡以吊唁的名义亲赴榆林,把自己与邓宝珊的亲密无间表演到令人作呕的程度。可是,邓宝珊还是邓宝珊,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谁也别想把脑袋架到他的脖子上。

    胡宗南剃头挑子一头热,终于“热”得有些累了,他便密奏蒋介石,希望能给榆林换人。正好,邓宝珊在开完“六届二中全会”后,不知哪一块肌肉不舒服,一溜烟跑回陕西三原老家,声言不愿再去榆林供职。他是逃避现实,不想卷入内战的旋涡罢了!蒋介石顺水推舟,不真不假劝了几句,就急忙把心腹董钊推了上去,名义上任命为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邓仍为总司令,而实际上是以董取而代之。

    董与榆林老牌守军二十二军军长左世允是同乡,按照胡、蒋的思维逻辑,董钊控制榆林的局面当不是难事。哪知榆林这把交椅上长了刺,左世允虽为同乡,对于董钊这位只身来榆的中央直属大员也心存戒备,外迎而内拒。董钊爬上带刺的交椅没有坐到半年,自己难受不过,坚决提出告退。这一下胡宗南明白了,榆林还得邓宝珊。

    邓宝珊也离不开榆林。从“少壮”混到“元老”,榆林这座城市似乎跟他有了某种生理上的联系,而他的名字似乎也和这座要塞一样,注定要成为“兵家必争”。返榆没过多少日子,就发生了曹又参“三边”起义这样的事,接着便有贺龙与聂荣臻攻击绥包的行动。邓宝珊不能不丢掉一些海市蜃楼般的想法,而作出比较务实的选择。这一选择迫使他半受挟制半是尽责地在榆林修起飞机场来,当然还有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的问题——榆林内外防务,而对朱德总司令和与他感情深厚的续范亭劝他“当机立断举兵起义”的长信,犹豫不定。

    即便如此,胡宗南也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能做的除了“强化督导”之外,只有“安钉子”了。这还是戴笠生前教给他的“一招鲜”。但胡宗南不是戴笠,手下赳赳武夫倒是应有尽有,而精巧溜滑且又忠心耿耿如戴雨农那么有能耐的角色,毕竟不好找。一连好些日子,胡宗南都为这件事伤透脑筋。情急之下,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此人就是整编第二十八旅旅长徐保。徐是察哈尔怀安(今属河北)人,黄埔四期毕业,战场上从不怕死,有股傻愣劲儿,但秉性顽劣,一身都是臭毛病,所以虽在胡的嫡系一师,到1936年才混上个团长。不用说,这是个胡大胡二的团长。他嗜赌成性,赌瘾比当年的胡宗南有过之而无不及。想不到的是,恰恰是这一点成了他打动胡宗南进而飞黄腾达的机缘。

    事情缘于某一夜狂赌。刚好月头月尾,全团官兵的军饷都在手边,徐保放胆闯进赌场,指望抱个金娃娃。谁知运气不佳,又欲罢不能,一夜下来,数万饷银输得一毛不剩。徐保的赌风爽快,输得脱裤子也决不赖账。天亮之后,他只好双手空空地把队伍集合起来训话:“弟兄们,这月的饷本团长……领来了!”官兵们欢呼雀跃,个个脸上放光。徐保眉眼一涎,口气垮下来,“不过……他奶奶的,咱团运气不好哇,团长一晚上都没开牌,钱,输光了!”这兜头一瓢冷水,把官兵泼个透心凉,眼都直了。精明机巧的徐保急忙话锋一转:“弟兄们不要着急,今晚日子不错,本团长一定去给大家翻回来。明天,我保证给全团发双饷!大家说,成不?”还有什么不成的?全团官兵愣了片刻,只好七长八短地喊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十七章 一打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