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淮北鏖兵
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开始了。
敌人似乎吸取了颍河受挫的教训,一改重点强攻而为宽正面多路突袭,把十几里长的涡河打成了一条火龙。
由八团防御的侯家、陈家、黄家阵地战斗尤为激烈。双方反复争夺,拼死较量,仅黄家一个村落就进退易手达七八次之多。争夺中,八团干部战士死伤无数,团长章士林饮弹身亡,鲁林政委在组织救送伤员时不幸牺牲。失去了团长、政委的八团,并没有因此而乱了阵脚。团司令部的作战参谋脱下上衣,掩盖了团长的尸体,挥泪起身,承担了指挥的责任。他端着刺刀率领部队攻占了大半个村庄,封锁了村内主要道口,俘虏敌人四百多名。
战斗激烈,俘虏无法后送,只好全部关在一个大院内。
敌人受到重创,立刻像野兽一般挣扎反扑,动用火焰喷射器向着失去的村落狂扫。顿时,黄家一片火海,所有的房舍蹿起冲天的火焰,连关在那个大院里的四百名俘虏也在顷刻间化为灰烬。
八团的伤亡越来越大,指战员们仍然利用残存的断墙屋角进行着拼死的抵抗。一连的干部全部阵亡,卫生员郭敏挺身而出,大声喊道:“干部牺牲了,我们要坚持战斗,替他们报仇!同志们,听我指挥,打掉敌人的火焰喷射器,冲啊!”
两天的激战,使得黄家左右数里的村落被夷为平地,片瓦无存;浓黑的烟云裹着尸体焦煳的气味弥漫在涡河上空,久久不散。
杨勇手中的纸条已经撕得粉碎,还在撕。
他不能原谅自己。尽管他事先并不知道黄维兵团装备了那么强的火焰喷射部队,但作为一个纵队指挥员,他应该想到这一点。倘若他想到了,他就不会把阻击阵地安置在房屋密集的村落。如果他把阵地放在旷野,他的部队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损失;他今天站立的地方就应该是涡河,而不是淝河。
淝河的水掀着细碎的浪花,淙淙地流淌,仿佛向他讲述着一段久远的往事。公元三百八十三年,秦王苻坚亲率九十万大军,欲取江淮,灭亡东晋。东晋名将谢玄带领区区八万人马于淝水之滨迎战。结果,自恃兵重,骄狂地叫嚷“投鞭于江”也能“阻断其流”的秦军,却被仅相当于自己十分之一兵力的晋军打得一败涂地,致使前秦王朝迅速瓦解。
这段故事,杨勇是在抗日时期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知道的。当时他挺受震撼,就想,晋军以寡敌众,大败秦军,靠的是知己知彼,巧布疑阵,使得“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日后作战,我要学谢玄,绝不做苻坚。偏偏今天就让他站在了淝水岸边,迎击十倍兵力于他的黄维兵团,他被这历史的巧合又一次震撼。
杨勇默默张开双手。细碎的纸屑被风吹动,有的飘到水里,有的飞到空中,洋洋洒洒,好像“撒豆成兵”。
参谋长潘焱看到杨勇这个动作,知道他已经考虑成熟了,便问道:“司令员,我们是不是把阻击重点放在板桥附近?”
杨勇点点头:“对。那里是黄维的必经之路,放一个营扼守。注意,一定要把工事做到镇外的田野里,挖交通沟连接各个地堡,每个地堡外以梅花形单人散兵坑放射延伸,使各火力点相互交叉,以便互相支援。”
“好。”潘焱赞同地说,“这样可以集中火力杀伤敌人,而且在镇外野地阻止抗击,也能使我减少伤亡,不致再发生涡河那样的事情。”说完,潘焱有些后悔,干吗重提涡河的事呢?
杨勇听了却说:“涡河的教训,我会记一辈子的。”
二十一日晨,黄维兵团果然向板桥集扑来。六时整,敌八十五师二五三团在炮火掩护下,分两路对板桥集二旅七团一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一营指战员依托工事奋起抵抗,将其击退,一举毙伤敌人七百余名,仅一连阵地前就留下二百多具敌人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