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向死而生
准备作战。
b.调徐州之B-25机二架返汉,并利用返汉之便轰炸确山附近匪军。
c.调徐州第三大队一个中队兵力来汉增防。
d.整备B-25一架,C-47两架做夜间之出动。
e.整备C-46机空投粮弹。
我陆军20D守备确山,经四昼夜之苦战奋斗,全军部队亘全战之。经过昼夜派机前往侦察及对匪之攻击重点兵力、昼间潜伏之村落、司令部驻地等射击轰炸及投送粮弹,计是役昼间出动作战飞机B-25机十五架次,P-51机七十四架次,夜间出动C-47机五架次。基于二十九日夜之战斗经验,三十、三十一两夜全夜在确山上空支援20D之战斗,又出动C-46运输机十三架次,投送弹药三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公斤。是役消耗炸弹约二万三千二百磅,子弹五万四千八百三十发,汽油二万三千八百四十加仑。总计全战果,毙伤匪二万余(显然夸大。——引者注);牛马约五百头;俘匪三百余(内救出第三师被俘士兵二百六十名);夺获轻机枪五挺,步、骑枪六十六支,冲锋枪五支(“夺获”枪支七十六支,“俘匪”三百余,这与“毙伤二万余”相差天壤,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引者注);其他战利品无算。
从客观角度严格地说,由于缺乏战场统一指挥,以及因侦察工作疏漏造成主攻目标选择不当,给敌留下了可以控制东、西、北三关的城南高地,致使确山没有最后拿下,平汉战役最后一段未达预期目标,令人扼腕遗憾。但从整个战略上来讲,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予敌以重创,并于确山城下胜利会师,则为日后的三军逐鹿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无可非议。
电话终于给白崇禧带来了好消息:确山守卫战已获“全胜”。
白崇禧没有振奋,脸色依然铁青。作为总指挥,他太明白此“全胜”的真正内涵了。守住了一个摇摇晃晃的确山城,却让蒋介石把“围剿”大别山的兵力调得七零八落,打乱了“清剿”的整个部署。且陈赓、陈毅与大别山的刘邓互为策应,以后的“窜扰”必增无减。“清剿”大别山的部署无法真正实现,他这个“剿匪”总司令如何收场?越想越气,白崇禧再也无法克制:“第一线指挥官指挥不了第一线的部队,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打的是什么仗?什么‘全胜’?全乱了!干脆回南京,让他‘娘希匹’的来指挥好了!”
白崇禧一气之下真的打道回府了。九江指挥部群龙无首,历时三十五天的大别山第一阶段“清剿”运动有头无尾,至此结束。
仗打得无尾,白崇禧却给它写了个“尾巴”。回到南京,他组织人炮制了一份《大别山作战检讨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单就对每个教训的总结剖析来讲,白崇禧还是中肯的,也切中实际。但从整体讲,哪一条也没戳到实质。
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中下层军官对此倒有相对清醒的认识。整编第十一师师长王元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阅国防部参谋长办公厅的《大别山作战检讨报告》,谓我师由龙升镇向北向店增援迟缓(即刘伯承遇险的那一天。——引者注),致匪一纵队逃窜等语。查当晚我旅通宵行动,三十三团一日夜行程达一百六十里。行动迟滞者如此,不知行动快者将如何?上级指挥拙劣已极,一切判断均不正确,使部队徒劳往返,官兵怨声载道。今置指挥不当不予批评检讨,而谓部队行动迟缓,诚属昏聩已极。
……(共军)高级指挥官之妙,令人高深莫测。(国军)如此昏庸,安得为刘伯承对手哉!
……(共军)“攻其所必起,趋其所必救”,使国军处处被动,尾随敌人。刘伯承之用兵,深合《孙子兵法》,有人谓刘伯承指挥国防部,信然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