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艰难岁月
数匹金色的丝绸在抖动。

    歌声伴着流动的篝火,在山野中跳荡。在这月华如水的中秋之夜,远离故乡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士们一扫旧日的阴霾,欢度团圆佳节。没有月饼,没有瓜果,他们饮着一碗碗盛满月光的山泉;没有纸张,没有黑板,他们用秋天的树叶点缀在借来的门板上,红红绿绿贴满了刘邓讲话摘要、张际春写的《大别山风俗诗》《如何擂稻谷》《桐油为什么不能吃》等短文,还有战士们自己写的决心书、倡议书。

    圆月高悬的天幕下,指战员们表演着自己编排的节目。

    刘伯承和邓小平从这堆篝火走向那堆篝火。望着玉盘般的明月,刘伯承怅然感喟:“我想起一句古诗,可惜忘了是哪个写的。”

    邓小平兴致很高:“哪一句?”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哦……大约是陆游的吧?”

    “对,是陆放翁的。”

    “我也想起一句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这个我晓得,是辛弃疾的《太常引》。”

    “我想,把这两句词合起来,虽不押韵,倒别有一番意味。你听,‘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像不像部队近来的变化?”

    “特地暮云开,飞镜又重磨……像,很像。看来写诗是创造,你把别个的诗编在一起,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也是创造。”

    “版权归刘邓共有。”

    一个白色的人影在远处晃动。

    刘伯承问道:“那是什么人?”

    “好像是哨兵。”

    “白花花的,他穿了件啥子衣服?”

    “看不清楚。部队南下,只带了单衣,他大概是披了件什么。”

    “时已中秋,夜风袭人。这时候站岗是要吃些苦了。”

    “时令不饶人,解决部队冬装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刘邓说着,向“白影”走去。月色朦胧,看不清他的脸。那白花花的东西原来是一床夹被,被哨兵反过来披在了身上。

    刘伯承:“很冷吧?”

    “不……”哨兵见刘伯承只穿了件单衣,难为情地取下夹被。

    “山区夜风很硬,说不冷是假话。可你披着白被里子,要暴露目标的。”

    邓小平帮哨兵叠起夹被,说:“可以多走动走动,用自身的热量抵御严寒。解放军,吃苦也要吃得自然。你是哪个单位的?”

    “警卫团三连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

    “只有一个七十岁的老母亲。”

    “中秋本是团圆之节,她老人家会想你的。”

    哨兵望了望圆月:“等全国解放了,我会好好侍奉她的。”

    “很好,就应该这样。母亲拉扯大一个孩子不容易,小时含辛茹苦,大了还要牵肠挂肚。将来你回去,替我和政委感谢她。”

    哨兵的眼睛湿润了。

    一个战士跑过来:“司令员、政委,请帮我解决个问题。”

    刘伯承望着壮壮实实的小战士:“很严重吗?”

    “反正,反正我自己解决不了。”战士踢着地上的石子,指指哨兵,“他是我们副连长,他下命令替我站岗……”

    刘伯承很有兴趣的样子:“你是不是让我给他也下个命令?”

    “反正您一句话就管用。您不知道,我们副连长他……”

    “牛原平!”站岗的副连长喊。

    “反正,在首长面前要讲真话,你确实在生病打摆子嘛。”

    “反正、反正,你就知道反正。让首长评评理,打摆子几天才发作一次,不发作时是不是和好人一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二野战军简介 >第二野战军目录 > 第十四章 艰难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