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激战百日
    一九四六年六月至八月

    邯郸 鲁西南 晋南

    <er h3">1

    砰!砰!砰!清脆的枪响过后,靶标处小红旗摇摆着告诉射击的人:“十环!”靶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完成射击的刘伯承正了一下眼镜,以严格的操典动作,收枪,起身,立正,而后将步枪递给身边的警卫战士。

    刘伯承神情严肃地摆了摆手,靶场上立时安静下来。

    “同志们,我年纪大了,又是一只眼,打的成绩不算理想。但今天打靶既是技术上打靶,也是政治上打靶。我们要打掉的是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头脑里的和平麻痹思想,激发的是你们的革命斗志!”刘伯承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几名打靶成绩过差的纵队和旅级干部,而后语调深沉地说,“目前,《停战协议》虽然签订半年了,可是在华东、陕西、中原前线,蒋介石一天也没有停止他的进攻和全面内战的准备。我们晋冀鲁豫经过上党、平汉战役,相对平静一些。可我们绝不能因此盲目骄傲,冲昏头脑;更不能因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只要你往南走一百公里,你就会知道你所看到的平静是水面上的鸭子,而敌人的双脚正在水下紧划哩。如果你到了新乡,你就会知道形势的紧迫、敌人的嚣张;更会知道你那和平麻痹的思想有多么危险!”刘伯承宽厚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要把前不久在新乡的所见所闻告诉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停战协议》公布后,为了参加三人谈判小组的会谈以及移交平汉战役中俘虏的马法五,刘伯承率人亲赴新乡。一路上,大大小小的建筑物被国民党军队用油漆涂上了“青天白日”的图案,用白漆写成的大幅标语更是历历在目:“戡乱才能救国,华北必须收复”“三个月消灭共产党”“打通平汉线,运兵大东北”“踏平太平,生擒刘邓”……

    新乡的空气更为紧张。这个国民党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哨阵地如同一个装得满满的火药桶,战争的气氛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一辆又一辆满载着国民党士兵的军用卡车,由南向北风驰电掣般开过;南来的军用列车卸下来的都是大炮、坦克。在一个旧飞机场的跑道上,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正在演习,他们刺杀的靶子,一律戴着“八路”的臂章;他们投弹、炮击的命中线框内,一律用白灰写下“邯郸”“延安”的字样……

    在这个几近歇斯底里的战争魔窟中,会谈自然冒着火星,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刘伯承回到邯郸,见到邓小平的头一句话就是:“新乡火药味很浓,要做好大打的准备。”

    邓小平说:“我已把全区主要领导干部调到邯郸,目的就是动员打掉和平幻想,准备投入残酷斗争。”

    于是,有了今天的打靶,有了这次全区的练兵誓师大会。

    大会的地点设在马头镇外,这是邓小平选定的。从这里透过一排排垂柳青杨,便可以看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那气势宏伟的丛台掩映在古柏苍松之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武灵王继位之初,赵国势衰,经常受秦、齐等国的威胁和匈奴、胡等外族侵扰。赵国无力抵抗,经常吃败仗。赵武灵王在率兵抗战中发现,胡人穿的衣服短小,骑马射箭十分方便;而自己的将士都是宽袍博带,乘的是笨重的战车,行动极其迟缓。于是赵武灵王决心趋利避害,改革部队的服装,要部队离开战车,也学骑马射箭。但他的主张立刻受到王公大臣的反对。赵武灵王知道不改革很难战胜敌人,于是便身先士卒,自己带头穿起胡服,骑马射箭。赵国从此强大起来,军队屡战屡胜。赵武灵王为了观看操演,庆祝胜利,就在这里大兴土木,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丛台。

    邓小平望了一眼被刘伯承批评得抬不起头来的干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二野战军简介 >第二野战军目录 > 第三章 激战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