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轻取羊城
948年10月船运葫芦岛加入援助锦州的侯镜如兵团,曾在塔山与四野交过手。辽沈战役之后又调到蚌埠参加淮海战役,由于在包围圈之外而得以幸存。及至杜聿明集团覆没,该军撤到南京时仍是一个完整的半机械化部队。蒋军精锐悉数被歼,该军能安然到达南京,因而受到蒋介石的重视,老蒋在下野之前曾专门召见该军团以上军官。这个军的第103师和第91师大部为贵州人,在南京政权风雨飘摇之际,他们目睹四大家族将财富纷纷转往台湾,蒋介石将亲信陈诚派往台湾当省主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蒋介石把台湾当成了退路。贵州老乡们免不了聚在一起为自己的前程盘算起来。
第103师参谋长牟龙光与李济深的秘书余确是老朋友,于是试探通过这个关系与共产党联系,商议一旦时机成熟就举行起义。
1949年元月,第39军调到广东曲江(韶关)受余汉谋节制。牟龙光写了一封信给在香港的余确,用暗语表达了想伺机起义的意思。不久,余确派人到韶关邀请牟龙光赴港叙谈。
莺飞草长时节,这伙贵州籍老乡包了一艘游艇以春游为名密商“前程大计”。第103师师长曾元三、参谋长牟龙光,第91师师长刘体仁、副师长裘建之、参谋长龙骧参加了这次秘密会议。
在此之前,他们曾计划以军长王伯勋领头率全军起义,此时,王伯勋被调往贵州担任第19兵团副司令。新任军长程鹏是李弥的把兄弟,又与刘体仁矛盾甚深,大家对他心存戒心。
刘体仁提议说:“起义后,曾师长任军长。”
曾元三尚在犹豫阶段,一直不肯明确表态,最后,他说:“龙光去香港一趟,先投石问路,看民革和共产党方面的态度,以后再作决定。”
5月中旬,牟龙光赴港见到了余确,余说:“李济深先生已去北平筹开政协会议。”次日,经余确牵线,见到了中共在香港的负责人张彤。
张彤一副绅士打扮,举止文雅,谈吐不俗。双方客套了一番,随后转入正题。
“39军目前是国民党军装备最好,人员也最充足的一个军,其他都垮了。桂系还有十几万人,大多是淮海战役以后扩充的,人员装备都不如你们好。在韶关的刘栋才的第63军也是淮海战役之后补充起来的,没有什么战斗力。”张彤拿出一个日记本翻开给牟龙光看,说,“目前到香港接头的部队很多,李默庵、蒋伏生都来了,吴奇伟已经宣布起义。国民党是打算逃到台湾避难,大陆上基本上没什么大仗可打啦!你来了我们很高兴,我们很重视你们那个军。”
牟龙光诚恳地说:“为国家和人民着想,我们不愿再打下去了,愿意投向共产党,以早日结束战争,重建家园。”
“你们举义投向人民,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张彤合上笔记本,说,“听说你是黄埔学生,徐向前、周士第、陈赓、林彪也是黄埔的。”
“共产党不搞派系,只讲革命不革命,这个道理我懂。”
“你们在曲江等着,待解放大军南下与你们取得联系后,再一同配合解放广州。”张彤交代道,“我们会通知地下党与你联系,当然会保证你的安全。请转告曾、刘师长等,中共竭诚欢迎他们举义!”
牟龙光返回曲江,将详情向刘体仁等人说了。由于曾元三还在犹豫,这次香港之行也超出了“投石问路”,所以牟龙光只说:“见了中共负责人,具体如何办,还未决定。”
8月的一天,军长程鹏指派曾元三乘飞机到重庆去见蒋介石,曾返回后对见蒋之事只字不提,令牟龙光等人对他的态度摸不准。
9月下旬,解放军南下越过大庾岭,占领了南雄、始兴。余汉谋下令放弃曲江南撤,第39军先是撤到英德布防,后又奉令南撤准备到湛江乘船去海南岛。曾元三不想去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