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
吹来,草必向东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士要怎样才叫作达?”士,是读书人。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孔子先反问子张说:“你所说的达,是何解释。”
子张回答:“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是子张所解的达,即在邦国做事,一国之人必闻其名,在大夫之家做事,大夫全家之人必闻其名。郑康成注:“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
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达与闻不同,孔子先指出子张所解的不是达,那只是闻。继则说明何谓达,何谓闻。
“夫达也者”,达是通达,一个人要是通达的话,他的本质必然正直,而且好行义事,所以说:“质直而好义。”这是达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直心,又不好义,如何通达。此外,又要有“察言而观色”的知人之明。察言是能察人言语而知人心意,观色是能观人颜色而知人之七情。这是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一个自心通达的人必能通达他人之心。自知而又知人之后,即须“虑以下人”。虑,马融注为志虑:“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观颜色,知其所欲,其志虑常欲以下人”。俞曲园群经平议考据,虑是无虑的简省词,无虑与大氐同义,大氐犹如大凡的意思,就是凡事都愿居于人下之义。马、俞二氏之释可以并存。人人都有傲慢心,都想居于人上,果能居于人下,就是谦让而不傲慢,然后无往而不通达。所以结语:“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周易谦卦六爻皆吉,其故在此。
“夫闻也者”,闻是名闻,有道之人藏名或逃名,小人则争名或沽名。孔子解释达以后,再解释闻。“色取仁”,外表采取仁,即是装作仁人的样子。“而行违”,然而行为不是仁人,恰与伪装的表面相反。“居之不疑”,处在伪装仁者的地位而不疑惑,自以为就是仁者,与人争名夺利,还自以为是,于是求名沽名,到处都有名闻。所以结语:“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一个读书人不知不觉落到这个地步,太可悲了。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舞雩,是鲁国雩祭之处,其地有雩坛,有树木,在曲阜城外一里许,为一风景区,孔子常带弟子们到此游览。
樊迟从孔子游于舞雩之下,虽是游览,仍不忘求学,乃问孔子“崇德、修慝、辨惑”是何意思。
崇德等六个字是古语,刘氏正义以为求雨之辞,德慝惑三字合韵。
孔子称赞樊迟问三件事,故曰:“善哉问”,以下即分别解答。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作事,后始想到所得的报酬,这不就是崇德吗。崇德,就是增进自己的德行。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皇本无作毋。攻,改正。其,指自己。自己有恶,立即改正。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攻其恶。一个认真改恶的人,但见自己之恶太多,自攻之不暇,那有时间攻人,所以说“无攻人之恶”。能如此,便是修慝。慝字从匿从心,修慝是修去心中之恶。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惑的种类太多,忿是其中之一。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其自身,及其父母,这就是惑。辨惑,即在忿初起时,考虑后患,而不冲动,免为自身及父母召来灾祸,所以皇疏引季氏篇君子有九思“忿思难”解释此义。
樊迟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