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爆炸消息
大清朝光绪十六年。
江北河下地区的葫芦镇上一则爆炸性消息引起了坊间的热议……
清晨,镇南街上的通庆楼茶馆内,茶客记座,人声鼎沸,热气腾腾。
跑堂的王三左手拿着抹布,右手托着一盘香喷喷的茶头,在一张八仙桌边停下,他将茶头放在桌子中间,压低嗓门,“你们知道吗?赵家巷赵老爷盖的大房子要动工啦!”
“这个房子大得很哩,建好了有三进,大大小小七七四十九间哩!”他嗓门突然抬高,显得异常兴奋。
其他桌子上的茶客听到了,纷纷丢下筷子,放下茶杯聚拢过来,团团地围住了王三。
“听人说赵家这个大房子建起来在江北河下地区可算是这个!”王三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这下要把朱老爷的朱家大宅压下去了”临了,王三又补了一句。
“也不见得吧!”一位胖子茶客用粗粗的嗓门说。
“别看他赵家家大业大,朱家实力比他差不了多少,人家到葫芦镇已经几代了,他才来几年?”胖子继续说:
“风水轮流转,这下葫芦镇上有好戏看喽!”
……
其实,这众人口中提到的赵老爷将要建的大房子,总面积也不过占地四亩多,要是在其他地方,大户人家的豪宅占地十几亩甚至几十亩根本不足为奇。
说起这葫芦镇,四面环水,因地形酷似一只葫芦漂浮在水上而得名。
集镇方圆不大,东西全长不过一里多路,南北也只有半里多一点,其中还包括一横三竖的四条夹河,用弹丸之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这么一说,这赵老爷有能力这在寸土寸金的小镇上占了这么大的一块地皮砌房子,说是葫芦镇上的爆炸性消息也是恰当不过的了。
赵老爷,姓赵名杰,年方三十有二,高高的个子,颧骨高耸,高鼻梁像一把剑似的突出于嘴唇之上,举止儒雅沉稳,英俊潇洒。因热衷于乐善好施,人称“赵善人”。
他原是皖东龙关镇“赵家大房”的公子。洪杨造反那阵,一帮穷凶极恶的山民趁火打劫,专抢富商人家,他一家七口被杀,唯有他一人侥幸逃出,山匪抢劫后一把火把他家大房子烧了个精光。
赵杰孤单一人历经苦难,辗转来到陌生的江北谋生,从踏上葫芦镇土地的那一刻,他就面朝故乡方向发誓:如若日后赚到钱,我要盖一座比原来家中还要大的“赵家大房”,以告慰双亲,光宗耀祖。
十七年过去了,赵杰已是河下地区有名的大掌柜了,他名下的店铺遍布邻近乡镇,米行、绸布庄、南北货店、家妆店、中药店……光市房、田产的租户就达上百人之多。
在葫芦镇民间流行一句话:若葫芦镇是一条街,有半条街是他赵家的。
眼下时机成熟,他要在葫芦镇盖大房子了,可想不到的烦恼接踵而来。
为了寻找一块心仪的宅地,半年前,赵杰和夫人商定花重金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寻找宅基地。
三位老先生怀抱罗盘,跑遍了集镇每个角落,东西南北中,左量右测,最终选中了镇中偏北的一大块吉地。
赵杰清楚地记得杨金鑫先生当时对他说的话,“为你选的这块地确是一块吉地,但可惜就是西北面缺了一角,这一角正好是被朱老爷家圈起的空地,如若你能和他协商拿过来建个后花园,那就方方正正十全十美了!”
三位先生临走时语重心长地告诉赵杰,“老爷,风水学上讲究宅地以方正为佳,不缺角为上。”
听了他们的一席话,赵杰开始不以为然,他觉得此事不难解决。
他想自已和那朱老爷都是生意场上的人,虽说生意场如通战场,可我赵杰向来让人让事行得正,在商界颇受通仁的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