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虚幻境四仙姑命名之谜
支曲,所以实际上曲子是十四支。咱们先不去把引子跟收尾算上,当中的十二支曲,你应该注意到,它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画和诗不完全匹配。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那个册页,实际上只有十一页,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为了一页,对不对?可是十二支曲真有十二支,一个是十一,一个是十二,这个数就不一样,对不对?而且一般人都认为,十二支曲的第一曲叫《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吻,把薛、林两个人都说了,既说了林黛玉又说了薛宝钗,我就不俱引了,你自己去翻看就明白,这不就相当于里面所写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幅画和第一首诗吗?对不对?也就是说,最后我们发现十二支曲多出一支曲来,就是第二支曲,而从第四支曲开始,也就是说去了引子以后的第三支曲,就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排序吻合了。因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的第二幅画、第二首诗说的谁呢?说的贾元春,那么你现在看十二支曲,不算引子和收尾,《恨无常》正是第三,底下就都可以对应了;所以册页里面第三是贾元春,第四是探春,第五是史湘云,然后你往下,一直到秦可卿,在十二支曲里面,如果你把第二支《枉凝眉》挑出来,先不管它,那么,册页和曲子就都是配套的,一一对榫,明白了吧?就是说《终身误》是黛钗合一的,然后就是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但是曲子里却比册页多出来了一个,所以就必须要研究这个多出来的《枉凝眉》曲,这一曲究竟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设计出这么一支曲?
你现在看那些一般的版本里面的解释,就都告诉你这一支《枉凝眉》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字面上看这么说似乎也通,《枉凝眉》这个曲子怎么说的?在电视连续剧里面,是把这支曲当做歌颂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主题曲,幽咽婉转地唱出里面的词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个内容要理解成在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说得通,因为你想“美玉无瑕”不就是贾宝玉吗,他戴着通灵宝玉,对不对?说林黛玉是“阆苑仙葩”,因为她是绛珠仙草下凡,模模糊糊好像也对得上茬儿。更何况林黛玉最是爱哭,林黛玉下凡的使命是还泪,要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雨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所以曲子里最后唱到“多少泪珠儿”如何如何,多少年来没有人怀疑过,就觉得这首曲铁定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版本,它对《枉凝眉》也是这么注解的。
但是现在我要说出不同的看法,要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要讨论?因为在《终身误》的曲子里面,已经用贾宝玉的口吻说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了,是不是?怎么会又来一个《枉凝眉》,又单说一遍?但是这一遍里面好像没有薛宝钗了,单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这个必要吗?再说,林黛玉她是仙草,大家知道,而什么叫做“葩”呢,“葩”说的是花是不是?林黛玉她不是花,她始终是天界一株草,是不是?那么,这个“葩”究竟说的是谁呢?再一推敲,觉得很有趣。“阆苑”,这个词汇泛指大观园,一处很美丽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姊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一再地把大观园比喻为仙境——“谁信世间有此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那这仙境里有什么样的仙葩呢?往后看,我们在正文里面就发现曹雪芹写到怡红院,怡红院有什么花?有海棠花,而这个海棠花是谁的象征呢?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史湘云,海棠花是象征史湘云的。在写到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