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92《少女小渔》
种人/白种人,这几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叠映在一起,使小说文本具有了多重阐释的可能性:在这种纵横交错的目光注视下,少女小渔的故事凸现传统中国符号、价值和信仰的巨大感召力量,谦卑隐忍的“地母”在异邦文化里焕发出“超凡的魅力”。(《世纪中国》 2004年4月号)是严歌苓初到异国他乡,感受着“移根”的伤痛,体验着现代人的困境,尤其是中国海外华人的困境,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艺术晶体;小渔的形象,打着鲜明的严歌苓的烙印,如她自述的那样:我写,并没有很理念很哲学地想表达什么,许多东西是情不自禁地留在小说中的,等写完了,才明白,自己内心揣着的,原来是这个。四年后,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问世,其实正是的延伸和扩展,犹如树苗长成大树。小说叙述120年前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场神奇的跨国恋情,主人公是白人少年克里斯与中国妓女扶桑。据作者叙述,小说的原始素材来自浩如烟海的白人史学家编撰的唐人街史料,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此男童与名妓扶桑的情史是儿童嫖娼史的一个典型范例,此男童对那位中国名妓的兴趣大致等同古董商对于鼻烟壶,是西方初次对最边缘文明的探索。”《扶桑》彻底颠覆了这种古老的偏见,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对人性超凡的感悟,重新演绎了这场奇特的跨国恋情,创造一个“东方圣母”神话,在它的光照之下,美国式自由民主的虚假,种族主义的偏狭,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丑陋黑暗反人性,都暴露无遗。评论家雷达这样评论《扶桑》:“作者借一百年前的一个中国妓女,讴歌了未被文明污染的优美和超越善恶的无言,作品虽写花街勾栏却并无污秽笔墨,但作者又并非不知道人世的罪恶与丑陋,她要写最肮脏中的最美丽。作者给扶桑赋予以某种神性——来自大地母亲和女性本身的神性。于是,我们常会感到,可怜的倒不是失去人身自由的扶桑,而是那些貌似自由的作为肉欲动物的嫖客们,他们固可占有扶桑的躯壳,而灵性的扶桑却站在更高处,漠然地审视着他们。作者的审美理想是独立的,纯粹的,甚至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她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种族差异的迷雾,人物身份的迷雾,提摄那隐藏最深又最不受外在文明支配的人性的高尚。”(《追寻藏在人性深处的爱》,《文学报》1999年3月11日)

    问世时,正是中国海外“留学生文学”在大陆风靡之际,其艺术品位,从作品的标题大致可以看出:《我的财富在澳洲》、、《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娶个外国女人当老婆》、《闯荡美利坚》……在这些作品中,拜金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痞子精神与爱国主义微妙地混合,呈现光怪陆离的景象,写作手法上,大体不出新闻纪实的路子,语言粗糙,结构雷同。这些作品发表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其中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最,前者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万人空巷;后者洛阳纸贵,发行量达天文数字,被评论界评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部文学作品之一。如此火爆的情形,反映了“文革”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经历了儒家传统伦理与革命信仰的双重破产后,中国进入一个物质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不显得卓尔不群。

    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颇具可比性,两部作品在呈现异域生活场景,细节真实方面有些共同点,但思想内涵上的差异,可谓南辕北辙——尽管两位作者在年龄、性别、出生、人生经历上不无相仿。小说的题目已经暗示了这种差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是纽约的富毫们在欧洲宫廷气派的“绿色酒苑”为作者举办大型圣诞晚宴时赠予的称呼,包含着“美国中心主义”的傲慢,对此作者欣然接受,并且这样答谢:“你们看到我如何第一次推开你们的门,签下第一笔合同时的喜悦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是让洛克菲勒导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92《少女小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