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干校六记》
体裁:散文
作者:杨绛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她既搞创作,又从事翻译与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风絮》,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倒影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菜》等。杨绛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修养,创作取材广泛,手法多样。作品中声誉最高的当推散文《干校六记》和长篇小说。
杨绛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del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ReneLeSag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干校六记》所谓“干校”,指林彪、“四人帮”利用它摧残人材、摧残干部,有着触目惊心的事实。而季康的《干校六记》却有意回避了这一方面事实的叙述和描写,除第一则多少接触了一些大动乱的现实,带给她女儿及她一家的令人心碎的事实外,其余五记可以说都选取的是“干校”生活中看来一些琐细的侧面。《干校六记》在许多人的心里唤起对干校生活的回忆,把人们感觉到,而不能说出的感想充分而深切的表现出来了。文革是灾难,是浩劫,作为灾难与浩劫的亲历者,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尊严,努力保持心灵的宁静。对自己遭受的痛苦与磨难,她用平淡的语气,平实的文字倾吐出来,让人读后没有怨恨,而是深沉思索。
《干校六记》包括、《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事》、《误传记妄》六篇。从1969年11月钱钟书下干校写起,1970年7月杨绛也去了干校,之前,是在单位“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