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81《干校六记》
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下干校后,学员们先参加劳动,“一九七一年早春,……干校的任务,由劳动改为‘学习’——学习阶级斗争吧?”

    《干校六记》在思想上有一种很吸引人的特点,这就是作者杨绛在困难的环境中,极力去发掘和描写知识分子们,在困难的环境中内心之高尚的情操,展现了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情操。这些我国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们,在年已过花甲的情况下,被投诸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环境里,虚度岁月,这是怎样的民族的和文化的悲剧啊。但在作者所写的《干校六记》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绝望、沉沦情绪的流露和表现,而是流露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热切向往。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劳动所形成的集体感。下放干校挖井时,那种辛苦哪里是这位六旬老人可以做得的,可先生却为自己受到同志们的照顾而心存庆幸与感激。“那块地硬得像石头。我费尽吃奶气力,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他们也挖得吃力,说得用鹤嘴镬来凿。我的“拿手”是脚步快;动不了手,就飞跑回连,领了两把鹤嘴镬,扛在肩头,居然还能飞快跑回菜园。我们怕井水涌上来了不便挖掘,所以我们也学大田劳动的榜样,大清早饿着肚子上菜园;早饭时阿香和我回厨房去,把馒头、稀饭、咸菜、开水等放在推车上,送往菜园。平坦的大道或下坡路上,由我推车;拐弯处,曲曲弯弯的小道或上坡路上,由阿香推。那是很吃力的;推得不稳,会把稀饭和开水泼掉。我曾试过,深有体会。我们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好在偏劳者不计较,两人干得很融洽.作者为自己因年老体弱而受别人照顾而感到占了便宜,也时常为自己不能多出力而惭愧,却似乎视文革给他们带来的劫难而不见,这样的知足心态怎么会让人不快乐呢?

    《干校六记》中所记述的生活小事,件件鲜活暖人,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情怀,实在感人至深意味无穷。就像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朵乌云都有道银边,值让人回味无穷。在钱锺书先生先行下放后,两位老人只能凭书信相互惦念了。“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而当杨绛先生在八个月后也下放到河南后,尽管离得很近,但因时间受限仍然书信不断。“我们虽然相去不过一小时的路程,却各有所属,得听指挥、服从纪律,不能随便走动,经常只是书信来往。”还有杨绛先生自己称作的“菜园相会”。“班长派我看菜园是照顾我,因为默存的宿舍就在砖窑以北不远,只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默存是看守工具的。我的班长常叫我去借工具。我就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默存的专职是通信员。默存每天沿着我们菜地东边的小溪迤逦往南又往东去。他有时绕道到菜地来看我。默存从邮电所拿了邮件,我们就隔着小溪叫应一下,问答几句。我一人守园的时候,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有一晚,我在井边洗漱完毕,回房睡觉,忽发现床上有两堆东西。我打开手电一照,只见血淋淋一只开膛破肚的死鼠,旁边是一堆粉红色的内脏。我遇见默存,就把这桩倒霉事告诉他,说猫儿“以腐鼠‘饷’我。默存安慰我说:这是吉兆,也许你要离开此处了。死鼠内脏和身躯分成两堆,离也;鼠者,处也。我听了大笑,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

    在我看来,在当时那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哪些小情趣却显得如此情深意长。虽然,说来是小事,又有多少人能从这样寡淡无味苦涩的日子里增添出如此爱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81《干校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