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78《哥德巴赫猜想》
全不同的生存境况。他的房间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小小房间,只有六平方米大小。这房间还缺了一只角。原来下面二楼是个锅炉房。长方形的大烟囱从他的三楼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房间是刀把形的。显然它的主人刚刚打扫过清理过这间房了。但还是不太整洁。窗子三槅,糊了报纸,糊得很严实。尽管秋天的阳光非常明丽,屋内光线暗淡得很。纱窗之上,是羊尾巴似的卷起来的窗纱。窗上缠着绳子,关不严。虫子可以飞出飞进。”与物质上的贫困结伴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恐惧和折磨。“总有一些人不肯放过了他。每天,他们来敲敲门,来查查户口,弄得他心惊肉跳,不得安身。有一次,带来了克丝钳子;存心不让他看书,把他房间里的电灯铰了下来,拿走了。还不够,把开关拉线也剪断了。于是黑暗降临他的心房。但是他还得在黑暗中活下去呵,他买了一只煤油灯。又深怕煤油灯光外露,就在窗子上糊了报纸。他挣扎着生活,简直不成样子。对搞工作的,扣他们工资;搞打砸抢的,反而有补贴。过了这样久心惊肉跳的生活,动辄得咎,他的神经极度衰弱了。工作不能做,书又不敢读。工宣队来问:为什么要搞1+1=2以及1+2=3呢?他哭笑不得,张皇失措了。他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对师傅们解说才能解释清楚。工人同志觉得这个人奇怪。”他活得极度卑微,见了什么人都毕恭毕敬,“见人就谢”,挂在嘴上的两句话是“谢谢你”和“很高兴”。读这样的细节,仿佛在读契诃夫的小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感——正是这样的令人揪心的细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引起了他们的同情和共鸣。

    清英雅秀、诗意盎然的语言,则是《哥德巴赫猜想》吸引读者的另一个因素。徐迟是一个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修养都很高的作家。他的语言古雅而又清新,句式灵活但又敢于采用对称严整的骈体,且能点石成金地引用古语,从而创造出一种别有韵味的修辞效果。例如,“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就巧妙而自然地将曹植《与杨徳祖书》中的话挪借了过来,强化了作品的文采和美感。例如,“‘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到处是有组织的激动,有领导的对战,有秩序的混乱,只见一个一个的场景,闪来闪去,风驰电掣,惊天动地。一台一台的戏剧,排演出来,喜怒哀乐,淋漓尽致;悲欢离合,动人心扉。一个一个的人物,登上场了。有的折戟沉沙,死有余辜;四大家族,红楼一梦;有的昙花一现,萎谢得好快呵。乃有青松翠柏,虽死犹生,重于泰山,浩气长存!有的是国杰豪英,人杰地灵;干将莫邪,千锤百炼;拂钟无声,削铁如泥”。在这段备受赞誉的文字里,作者将气势劲健的排比与“高下相须、自然成对”的“丽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而达到了刘勰所肯定的“玉润双流,如彼珩珮”的修辞境界。当然,另一方面,过于浓烈的抒情有时显得缺乏理性的节制,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刘勰所批评的“露锋文外”、“篇中乏隐”的不足。

    正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徐迟有诗人的激情,但缺乏成熟的思想;他更多的是按照外在的尺度简单地表现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高度自觉的理性认知来发现和揭示生活。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缺乏深刻的理性认知,对人物置身其中的社会也缺乏深刻的了解,例如,他对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文革”、对“个人崇拜”的危害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就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样,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徐迟一方面控诉“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一方面却对“文革”大唱赞歌:“无产阶级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也是政治大革命。狡诈多变的资产阶级不得不负隅顽抗,作垂死的挣扎。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伟大的群众运动。整个人类的四分之一,不分男女老少,一齐动员起来。壮丽的大革命,把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8《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