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沉默与爆发·公元1889年
”,二战中受到了猛烈的轰炸。1871年德国工业迅猛发展,俾斯麦受了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启发,决定在新首都修建这条林荫大道。
2.勃兰登堡门:1791年竣工。拿破仑曾趾高气扬地穿过此门,将“胜利战车”当作战利品运到了巴黎,1814年,布吕歇尔元帅凯旋,又将它带回了德国。1918年革命队伍通过此门进入皇宫,宣布共和国成立,纳粹部队也在此举行过胜利阅兵式。
3.菩提树下大街:1647年选帝侯弗雷德里希·威廉设计,19世纪建筑师申克尔设计古典建筑,宪兵广场剧院为代表。1933年,纳粹在倍倍尔广场烧毁两万多本书。
4.洪堡大学:洪堡大学1748~1766年间修建,约翰·鲍曼为海因利希亲王设计。
5.德国历史博物馆:曾经的军械库,德国最美的巴洛克建筑。
6.博物馆岛:老博物馆,申克尔设计,有众多雕塑。帕加马博物馆,帕加马大祭坛一部分,1878年希腊城市出土。旧国家美术馆,18世纪至20世纪书画。
7.柏林大教堂:建于1894年,纪念威廉时代辉煌历史的丰碑。霍恩措伦家族家庭教堂。
《浪漫派》
[德]海涅(1797~1856) 薛华译
海涅在巴黎从1830年住到1856年逝世,他认识巴黎的许多作家和音乐家,也全程参与了巴黎浪漫主义发展的高峰,可是海涅内心仍然是德国的浪漫主义者。他说法国的浪漫主义是希腊罗马古典的延续,而德国的浪漫派是中世纪浪漫史诗的延续。他热爱《尼伯龙根之歌》奔腾澎湃的巨人激情,他说那是“小巧的、温文尔雅的人物”难以想象的。
这是德国悲剧激情突飞猛进的延续。
“中世纪的一切,个别的建筑物以及整个国家和教会大厦,都是以对血的信仰为基础,而我们今天的全部设施都建筑在对金钱、对现实的信仰之上。
“德国现在行动起来了,绝非出于轻浮的快乐,而是遵照必然性的法律……虔敬信教、平静无事的德国!它痛惜地向留在身后的过去时代看了一眼,再一次深情地向那个古老的时代弯下腰去,与它吻别。”
《叔本华与尼采》
[德]西美尔(1858~1918) 朱雁冰译
西美尔是德国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货币、时尚、道德的社会学研究使其成为对现代社会洞悉最透彻的社会学家之一。
这本书是西美尔1902~1903年在柏林维多利亚女子中学所作的一系列报告的讲稿。很惊讶柏林当时的女子中学会开设这样深层次的讲座,但庆幸的是有这样的讲座,让西美尔付出了持之不懈的努力,将叔本华与尼采的思想以尽可能明白的方式呈现到我们眼前。
叔本华和尼采的相似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对悲剧和瓦格纳的热情也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他们不同的是,尼采相信一种人的进化,并把意义寄托于其中。而叔本华并不以此为信念。西美尔更欣赏的是叔本华,叔本华的“否定性”是跳出了历史局限的更深的观照。
“对一个终极生活目的的需求并未丧失。叔本华的哲学是对现代人的这种状态之绝对的、哲学的表达。他哲学的中心是,世界和我们自身固有的形而上本质在我们的意志中得到它全面的和唯一决定性的表达。对叔本华而言,生命由于其本身的意志,最终注定陷于无价值和无意义的境地。
“与叔本华相反,尼采从进化思想创造了全新的生命概念:生命从其自身出发,从其最本己、最内在的本质看是上升、增多,是周围的世界力量向着主体日益加强的集中。生命本身便可能成为生命的目的。”
《经济与社会》
[德]马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