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三九
1985年8月7日,深圳城郊的笔架山上,茅草丛生,满目荒芜。赵新先躺在一个铁皮做的狗棚里,他用铁锹当枕头,用军衣当被子,曲身而眠。从撬起的铁皮缝里,他瞧得见南方浩瀚的星空。那年他已经43岁了。
赵新先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下属南方医院的药局主任。他受命到笔架山上创办南方药厂。跟着他创业的有6名医院的员工和8个聘用的工人,其中一个是他的夫人。这支由军人组成的小团队自然有超人的激情,他们用7天时间就安装了别人要花1个半月才能装上去的粉碎机,在20天里打出了一口日抽水量1200吨的机井,在3个月里铲平了15万土方的山坡,造好了两个标准化车间。
当时的中国已经沉浸在商业的狂欢中,医药行业大小企业林立,仅广东省就有200多家制药厂。年过不惑的赵新先要在这片“红海”中打出一番新天地并非易事,这时的他,全部的家当是医院拨下的500万元创办费。赵新先决意建一条国内最好的生产线。他构思了一套中药自动化生产线,把中药生产中的提取、浓缩、干燥三道工序合而为一,从投料到出产,全部流程实现自动化、管道化、密闭化,每天生产的药品,可供20万人一日两次的用药量,而全车间只需要9名工人,每班只要3人。在上级拨给的500万元经费中,原本只有50万元是设备添置费,赵新先冒着违反财务纪律的危险,擅自把盖职工用房的钱全部拿去添置新设备。就凭着自主创新和果敢大胆,他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中药自动化生产线。
赵新先手中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治疗胃药的中药配方。这个配方是几年前他在粤北乡间从老乡那里得来的,原料是南方特有的三桠苦和九里香,对治疗胃病有奇效。他和南方医院消化科教授们日夜攻关,将之开发成一个纯中药复方冲剂。为了给这个胃药起名字,赵新先两天时间抽掉了5包烟,最后定名为“三九胃泰”。
慢性胃炎是中国人最常见的慢性病,胃药市场非常之大,同时也鱼龙交杂,混乱不堪。赵新先不但建厂、研发有一手,搞起营销来也别出心裁。他不像别的厂家那样扛着产品四处推销,而是穿上整洁威严的军服,到各大中心城市去开“学术报告会”。在商界和公众心目中,军队和军方医院的信誉一向很好。赵新先自是占了信用和权威上的先机。他把各地的卫生局、药材公司、各大医院和新闻媒体邀集在一起,大讲“三九胃泰”的病理和药理。赵新先一个月跑了10个城市,开了10场学术报告会,所到之处刮起了一阵“三九旋风”。等他回到深圳,订单已如雪片般追踪而来。办厂第一年,南方药厂就实现了1100万元的销售收入。
在广告营销上,赵新先有两个发明。他是出租车顶箱广告的中国发明者。1988年,他在一部美国电影中偶尔瞥见一辆车顶背着个广告灯箱的出租车一闪而过。第二天,他就跟广州市的出租车公司洽谈,在400多辆出租车上安装了“胃药之王,三九胃泰”的顶箱广告。这些车在市区四处跑,传播效果出奇的好。这种广告形式很快风靡全国,连香港也在两年后立法通过了这种广告行为。赵新先还是明星代言广告的首创者。也是在这一年,他说服著名的老电影艺术家李默然为产品做广告:“干我们这一行的,生活没有规律,常患胃病……三九胃泰是治胃病的良药。制造假胃药品,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这则半功能、半公益的明星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顿时就引起轰动。人们开始讨论,明星到底能不能做广告,李默然到底收了企业多少钱,这些争议让始料未及的李默然困扰不已,却把“三九胃泰”的名气越炒越大。
到1988年底,南方药厂的产值就达到了18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居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82位,成为当时国内知名度最高、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