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天生就想做老板 南方人赚钱故事
家做的,而且件件限量生产,件件都是绝活儿。物以稀为贵,所以开张提价酬宾。”记者一报道之后,人们更想开张那天去看看了。

    开张的日子到了,小店铺没有放鞭炮,也没请客。他们在店铺门口放上了真人大小的一位傣族少女电镀塑像,古铜颜色,婀娜身姿,既有现代美,又呈古典情,立即吸引了无数过往行人。再加上接到函告的那些单位和个人,都想看一看这个提价酬宾的店,于是小小店铺人山人海。一时间,这家电镀厂成了各报报道的重点。广州《羊城晚报》头版进行了报道,大标题是“奇特商店奇特开张”,外加一幅店铺照片。小店铺成了大明星,工艺品电镀厂的声望顿时大增。前来购买商品的顾客也从此络绎不绝。

    不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主意,是吸引不了媒体及公众的眼球的。

    310、三起三落不言弃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为什么先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呢?那是因为一个人无论是要赚钱还是要成材,或者要成就大事,意志的锤炼、心路的磨难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林立人和沪上浙商领军人物王均瑶同村,而且比王均瑶出道更早。当他在温州商界已小有名气的时候,王均瑶还默默无闻。虽然林立人没有王均瑶那样大的名气,但他四次创业三次惨败,曾经受过骗、遭过抢的大起大落的独特经历,更能展示温州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对于自己几次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林立人回忆说: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用渔船从福建运过龙眼和砂糖,来温州卖,赚取差价。当时这是违法行为,叫投机倒把,只能偷偷做,为此父亲吃过不少苦头,甚至曾发生过一船货物被人抢光却不敢报案、不敢声张的事。而每次运动到来,为了躲避被批斗的厄运,父亲只能远走他乡。我幼年对商业的记忆是:那是一种充满风险充满艰辛却又非常诱人的事。

    “我最早的商业行为可追溯到初中,那时我14岁,刚刚改革开放。最经常的事,是挑着鲜鱼去集市上卖,或者我挑着担子,走村穿巷,挨门挨户收集螃蟹壳,然后再卖给国家,赚取差价,补贴家用。我的学费基本上都是我赚来的。高中还没毕业,我就选择了经商。

    “第一次来深圳是1985年,我们来深圳卖文化用品,包括文件夹、文件袋等等。我们的利润不错,毛利能赚到70%,但由于深圳的需求量并不大,而我们做的是全国市场,所以我没有在深圳住下来。

    “除了做文化用品之外,我还做过许多小物件,赚钱最多的还是编织袋。那时,全国乡镇化肥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对编织袋的需求量很大。我渐渐成功了,二十四五岁,名声已遍及乡里,因为我在把大量编织袋运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编织这种袋的活计,让他们获得赚钱的机会。

    “但失败马上就随之来临了。1989年,我们在河南签订了1。2亿元的大单,但我们提供了1000万只编织袋之后,发现货款收不回来,只好停止供货,随后是漫长而屈辱的讨债历程。但对方以种种理由拖欠货款,在经历了种种努力之后,仍有300多万元收不回来。到了1990年,我变得一贫如洗,只好两手空空离开家乡,远走深圳。

    “来到深圳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当时,深圳的房租挺高,租的人还很多,因此生意火爆异常,我们几乎是坐地收钱。

    “到1992年春天,我已积累了十几万元,觉得做租房中介不是长久之计,加上做中介的人多起来,公司有些员工知道租房中介的好处后,纷纷辞职,自己去做小老板,跟我抢生意。

    “于是,我就开始炒起楼花。当时炒楼花比较赚钱,一般炒一套楼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赚钱金点子大全集简介 >赚钱金点子大全集目录 > 第十六章 天生就想做老板 南方人赚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