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一场成功的“官场信息战”
经过这件事,文彦博头脑登时清醒了,他险些赔上了下半生的仕途,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事态平息后,文彦博首先要感谢的人是京城充当眼线的干侄女,也就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两人还有一段渊源,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曾经在文彦博父亲麾下当门客,那时候张贵妃还小,认了文彦博为干伯父。张贵妃飞黄腾达之后,父亲张尧封已经去世了,但亲伯父张尧佐和干伯父文彦博健在,张贵妃提携了一下两位故人。
文彦博想起来当年吕夷简索墨之事,送礼的念头油然而生。没有看错,北宋名相文彦博的确是靠送礼走后门干出了一番事业。《碧云》载恰好上元节来临,节日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它是交流感情拉拢关系的好日子。文彦博琢磨着该送点儿什么呢?张贵妃给了他暗示,叫他进献“异锦”。蜀绣,四川的文化代表。帝国早在太祖朝建立了绫锦院,吸纳江浙、川蜀、湖州织锦工匠,形成宫廷绣。后世宋徽宗时期还创立了文绣院,类似今日职业技术学院。时至今日,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仍为中国四大名绣。不清楚异锦值多少钱,想必价值不菲吧!朝里有人暗示,文彦博也有心思送,事情自然水到渠成。问题又来了,送蜀锦的信息有了,但应该送什么图案?送礼是一门学问,文彦博已然参透。文彦博命工匠织金线灯笼,载莲花为锦。这是他的第一手准备,另备了一副秋千,在寒食节进献。
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穿着文彦博进献的“异锦”华服出现在宋仁宗面前。宋仁宗是识货的主儿,颇感惊奇,这么漂亮的锦从何而来?张贵妃顺水推舟说,这是益州知州文彦博送来的蜀锦,因为妾父与他是老朋友。说到此处张贵妃话锋一转,妾安敢贪图奢望,其实这是文彦博进献给陛下您的。宋仁宗顿时龙颜大悦,心里算是彻底记住了文彦博的名字,敢情文彦博与爱妃还有这么一层关系。
清明节的前一两日是寒食节,民间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文彦博另外准备的礼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进献给了张贵妃。送秋千有它的深意,李清照有词《点绛唇·蹴罢秋千》,当时荡秋千是女人的专利,尤其是贵妇人。欧阳修写过一首《蝶恋花》词,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句可资证明,秋千通常是女人悲伤、惜春、感叹韶华易逝的元素之一。在寒食节、清明节这等日子里,怀念故人的情结油然而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贵妃的斡旋下,文彦博益州秩满进入了中央,于庆历七年三月升任参知政事。
《宋史·后妃传》载张贵妃是一位“巧慧有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的女人,就是说她是一个会玩弄权术、懂得政治的女人。皇帝的妻妾有着很深的政治因素掺杂在里面,多半为了团结世家阶层、平衡各方士大夫的政治力量。张氏八岁入宫,长大之后只因为某次宋仁宗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于是她成为了传奇。张贵妃得宠幸,地位与日俱增,距离皇后的位置仅仅一步之遥。但她很清楚皇帝与后宫的政治组成成分,她没有背景、没有根基,若能保住地位甚至再进一步,光靠皇帝一个人的宠幸远远不够,朝中必须得有大臣支持,大臣的职位要在两府,要举足轻重那一种。光有大理寺丞、集贤院校理、秘书省校书郎等低级别中央官员支持起不到什么作用。
文彦博给张贵妃送礼希望能够得到她的提携,诚然张贵妃提携文彦博希望日后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双方各取所需,共同构建了利益链条。但就送礼而言,必须要承认文彦博送得高明而巧妙,既让皇帝记住了他,又让张贵妃想着他,可谓一箭双雕。可是参知政事并非文彦博的终极目标,副宰相有很多,虽然参与执政决策,但论权力当然不及一把手,所以在仕途中还得再进一步,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庆历七年(1047年),王则在河北东路贝州造反了。王则本是涿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