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
月,作家须藤南翠发表了首篇真正原创的日本推理小说《杀人犯》。这部作品无论情节还是谜团,都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连水准之作都算不上。但是,它的意义是无法抹杀的。
1889年,黑岩泪香也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原创作品《无惨》。这部作品拥有了推理小说应该具备的所有元素,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杰作。这也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1894年,在《日本人》杂志上,出现了一篇翻译的西方侦探小说,译名为《乞食道乐》。后来的资料显示,这是第一篇被翻译成日文的福尔摩斯故事,原文就是我们熟悉的《歪唇男人》。1900年,一篇名叫《新阴阳博士》的小说在《文艺俱乐部》杂志上与读者见面,译者署名为“原抱一庵”。这就是福尔摩斯系列第一作最早的日文译本。
随后,更多优秀的“黄金时代”作品来到日本。法国人莫里斯·勒布朗的“亚森·罗宾系列”、美国人杰克·福翠儿的“思考机器系列”、英国人G.K.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系列”都是在这个时间进入日本的。结合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福尔摩斯于1887年12月在英国登场,1894年就来到了日本,可见日本人对侦探小说是多么热衷。
明治时代之后,日本进入了大正时期(1912—1926),推理小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时期崛起的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等大文豪的取材范围较之以往更加广泛,某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推理意味。1915年芥川龙之介发表的就是最好的代表。
戏剧作家冈本绮堂(1872—1939)从1917年开始撰写模仿福尔摩斯故事,创作了“半七捕物帐系列”。这个系列一共68作,是以明治维新以前之江户为背景,推理与风土人情并重的时代推理小说。“捕物”是日本特有的元素,类似中国人所说的“捕快”;把捕物的工作情况和汇报记录下来,供相关机关浏览的本子,就是“帐”。冈本绮堂是“捕物帐”小说的始作俑者,日本很多推理大师(如横沟正史等),都创作过大量的“捕物帐”小说。
明治维新之后,一些作家、编辑和评论家成立了日本最早的文学社团——砚友社。这个社团对推理小说的侵入十分不满。他们采用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试图驱散推理小说的风潮。这种方法就是“以毒攻毒”。
砚友社里的作家使用笔名创作了大量廉价劣质的推理小说,将其编纂成丛书,投入市场,企图“吓退”喜欢这类作品的读者。从1895年1月到1896年2月,这套名为“探侦小说”的丛书总共出版了26本。这套低劣的丛书成为日本第一套推理小说丛书。令砚友社始料不及的是,推理风潮不但没有被击退,反而随着此套丛书的出版愈发繁荣。到了1916年,大量西方作品第一次以相对专业系统的丛书形式出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出版了16套丛书,累计150多个品种。
对于推理小说在日本的快速崛起,仔细想想,其实一点都不难以理解。其中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这些原因在最后谈到中国原创推理小说时会提到),有一个时代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打开国门之后,日本体会到了“全盘西化”的甜头。这个国家凭借飞速崛起的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先后击败了俄国(日俄战争)和中国(甲午战争),一举成为太平洋地区唯一能和美国对抗的世界强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鼓励民众最大程度地接触西方文化,试图让国力随着西化的不断深入而更进一步。推理小说的优势无疑是巨大的:一方面,它属于通俗文学,门槛很低,易于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读推理小说,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体制、经济现象、司法制度以及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