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特别成功
姆斯·邦德一跃成为迄今为止最具知名度的国际间谍。1952年,第一部“007系列”小说《皇家赌场》出版,随后,弗莱明陆续出版了14部系列作品,累计销量超过3亿册。
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面世,全世界的影迷第一次直观地欣赏到了“邦德模式”——永远不会失败的男人、妩媚性感的女郎、深不可测的反派、豪华奢侈的场景、匪夷所思的道具……这些被一再重复的元素,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每一次,人们都会津津乐道于这些其实已经被用滥了的桥段。007电影至今一共上映了22部,超过20亿观众走进影院为这个间谍捧场。从迈克尔·康奈利到乔治·拉赞贝,从罗杰·摩尔到提摩西·达顿,从皮尔斯·布鲁斯南到丹尼尔·克雷格,007已经经历了六代。一切似乎都在变化,但这个间谍的魅力始终没有褪色。皮尔斯·布鲁斯南这样总结“007”长盛不衰的原因:“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除了伊恩·弗莱明的“007”,弗雷德里克·福赛思(1938—)和约翰·勒卡雷(1931—)也是间谍小说领域的佼佼者。前者的代表作是和,后者则以“史迈利三部曲”而闻名。此外,毛姆、格拉汉姆·格林等人的作品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有一部分作家,将古典主义侦探小说里的悬念和解谜与硬汉派侦探小说“镜头感”很好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悬念小说。
着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无疑是个中高手,他的小说和电影已经成为了“悬念”的代名词。西方人在表述结局难以预测时,总是会说:“只有上帝和希区柯克才知道最终的结局。”
美国作家杰夫里·迪弗(1950—)同样擅于制造悬念。他在11岁的时候就发表了第一部作品,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迪弗的代表作是“林肯·莱姆系列”。莱姆是一位美国情报人员,在一次勘察现场时不幸被钢筋砸中,颈部以上完全失去了知觉,后半生只能躺在床上。上帝是很公平的,他把一个叫阿米莉亚的助手派到了莱姆身旁——这位天使曾经是位模特,身材样貌可想而知。于是,莱姆的大脑和阿米莉亚修长的双腿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很多棘手案件。
莱姆系列包括、、等作品,其中被搬上了好莱坞大荧幕,莱姆由影帝丹泽尔·华盛顿出演,阿米莉亚则由安吉莉娜·朱莉扮演——迪弗作品的分量可见一斑。难怪有人评价:“看迪弗的小说,就像揣着定时炸弹在奔跑,心情永远无法平静。”
近些年最能体现悬念小说特点的,无疑是美国作家丹·布朗。关于他的作品,已经无须多言。他那部地球人都看过的《达芬奇密码》,就是这一类型小说最好的模板——层出不穷的谜团、层层递进的悬念、紧凑的情节、急速的镜头切换,该有的元素这部作品一样不缺。从这个角度上讲,《达芬奇密码》电影版的大红大紫一点都不意外,它的镜头感是与生俱来的。
与杰夫里·迪弗和丹·布朗相似的作家里,比较突出的还有迈克尔·康奈利、雷吉纳德·希尔、比尔·普洛奇尼等。
除了间谍小说和悬念小说,这个时期还有注重描写犯罪现象的犯罪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的心理小说,以警察和警局为主题的警察小说以及以法庭为背景的法庭程序小说等等。可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类型小说,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黑色革命”的影响而产生的。
路线三:坚守本格
既然有人选择了变化,就必然会有人选择不变。面对“黑色革命”的冲击,我们看到,依然有一些作家坚守着古典主义侦探小说最后的阵地,即便阵地已经很小,即便阵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