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特别成功
,因为在执行任务时误杀了一个女孩,从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辞去工作,离开了妻子和孩子,常年住在旅店里,终日与波本酒相伴。“酒店关门之后,我无家可归”——这是马修的口头禅,也是对其生活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为了生计,马修会接受一些委托,并为此奔波于纽约的大街小巷。可以说,马修是当代文学世界里纽约最好的代言人。通过这个酒鬼,我们不但可以体会到硬汉派作品的精髓,更能见证水牛城在近半个世纪里的变迁。
相比于其他硬汉派小说,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更加“雅致”,无论是文笔还是情节布设,都具有一种“小资”情调。因此,布洛克的作品为广大精英分子喜爱,唐诺、朱天心、朱天文、侯孝贤等人都是他最坚定的粉丝。影帝梁朝伟甚至多次表示,非常希望在布洛克的一部作品里出演一个角色,即便是个配角。着名导演王家卫的作品《蓝莓之夜》,也是出自布洛克笔下——他的风格和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女作家苏·格拉夫顿(1940—)是当代最优秀的硬汉派作家之一,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格拉夫顿属于天才型作家,不但精通侦探小说的创作,还热衷于撰写电视剧脚本。在20世纪80年代,她竟然将典型英国田园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成了充满美国风情的电视剧,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最能展现格拉夫顿创作天赋的是她的“字幕系列”。很明显,侦探小说的创作是非常困难的,既要考虑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则(文笔、人物、情节、思想等),又要兼顾类型特点(诡计、误导、逆转、解答等)。而格拉夫顿偏偏不信邪,在本来就不大的创作空间里进一步“自我压缩”——通过书名进行自我迫害!
“字母系列”作品以26个字母为主题,每本书配合一个以该字母为首的单词,再根据这个单词创作故事。举例说明:系列第一作品名为《A:不在现场》,原文是“A is for Alibi”,其中的“Alibi”即“不在现场”的意思,全书紧紧围绕着不在场证明诡计展开;第二作品名为《B:窃贼》,原文是“B is for Burglar”,“Burglar”是“窃贼”的意思,顾名思义,本书的主题和一名梁上君子有关……
无须多言,这个系列的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苏格拉夫顿手里,一切显得驾轻就熟。从1982年《A:不在现场》出版,她已经完成了“字母U作”,距离奇迹只有一步之遥。其中,“A”斩获美国侦探作家协会大奖,“B”和“C”则荣获了安东尼大奖和夏姆斯奖,整套作品的销量已经超过三千万。也许,面对这样的天才,我们要做的只是静静等待,期待“Z”问世的那天。
同样在硬汉路线上坚定不移的作家还有很多,比如莎拉·派瑞斯基、东尼·席勒曼、鲁斯·兰黛尔等。这个流派作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占到整个欧美侦探小说市场的60%以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路线二:外延伸展
古典主义侦探之所以没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个流派对作品的内涵和外延限制得非常苛刻,试图创新的人会发现,自己寸步难行,无法越雷池一步。而硬汉派侦探小说则没有这层约束,流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类作品的外延可以是五花八门的。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今天耳熟能详的类型小说,在这个时期羽翼渐丰。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各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复杂。创作者紧跟这一变化,创作出了很多高质量的间谍小说。
其中的代表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1908—1964),也就是“007系列”的谛造者。二战期间曾经在英国情报部门工作过的弗莱明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使得他笔下的007号特工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