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革命特别成功
    <span class="center">——侦探小说黑色革命对西方侦探文学的影响

    没有那场变革,我不敢想象今天的好莱坞将是什么样子。

    “黑色革命”堪称侦探小说史上最成功的变革。无论是当时的成果,还是对后世的影响,这场革命都足以被载入史册。当代最着名的美国侦探小说家杰夫里·迪弗说过:“很遗憾我们无法摆脱黑色革命的‘诅咒’,我们看到的电影,读过的书——包括我自己写的,都是这次革命的产物。”

    影响首先体现在电影领域——“黑色革命”直接催生了美国历史上的黑色电影时代。

    “黑色电影(Film noir)”一词最早由法国评论家弗兰克提出,用以形容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盛行的侦探片。“黑色”一词来源于黑色幽默、黑色文学一类词汇。

    当时的“黑色电影”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总是受到官方与犯罪集团的两面夹击,虽然在与对手较量中总会获胜,但却又不得不服从社会法制规范——而这法制规范又是在纵容或包庇犯罪,因此主人公的胜利是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阻断了“黑色电影”的发展,直到“黑色革命”爆发,这类电影才重获新生。

    新时期的“黑色电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人公对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变得愤世嫉俗,但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危机之中;在艺术手法上则是突出惊险场景的刻画,突出莫名其妙的忧郁,总给人一种恐怖莫测的危机感。而这些新特征,很明显是受到了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影响。

    上一节提到的达希尔·哈米特和詹姆斯·凯恩是新时期“黑色电影”的引导者。1941年的电影与1942年的都是以哈米特的作品为剧本制作的(哈米特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而同一时期的影片《双重赔偿》和《邮差总按两次铃》则是改编自凯恩的小说。这4部电影堪称“黑色电影”的“模板”,由此可见硬汉小说在这个时期的影响力。

    随后,伟大的雷蒙德·钱德勒将“黑色电影”推向了巅峰。他的代表作《长眠不醒》成为了那段时间最卖座的电影,之后的《再见,吾爱》、《湖底女人》和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时间,比利·怀尔德成了钱德勒最好的伙伴;而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的希区柯克此刻仅仅是钱德勒的“学徒”。

    黑色电影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北非谍影》、《七宗罪》、《无间道》等经典都可以算作这类影片;而其他类型的好莱坞大片,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黑色电影”的精髓。而这一切,全部是拜“黑色革命”所赐。难怪希区柯克感慨道:“没有那场变革,我不敢想象今天的好莱坞将是什么样子。”

    从电影回到文学创作,不难发现,黑色革命已经为西方侦探小说“设计”好了所有路线。

    路线一:硬汉到底

    纵观“黑色革命”到今天的西方侦探小说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硬汉派侦探小说自始至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不曾被动摇。后来的作品相比于哈米特、钱德勒时代,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特色,但在核心思想上,都从来不曾动摇,反而随着推广条件的进步更加普及深化。

    美国人劳伦斯·布洛克(1938—)是无可争议地“硬汉第一人”,出生于纽约市郊区的他从19岁起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半个多世纪里从未停笔。布洛克的作品主要分为四个系列:酒鬼侦探马修·斯卡德系列;小偷伯尼·罗登巴尔系列;失眠侦探伊凡·谭纳系列;杀手凯勒系列。此外,他还写有非系列作品《骗子游戏》等。

    马修系列是布洛克最具水准的作品,主人公马修·斯卡德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雷蒙德·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洛。马修早年是个警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谋杀的魅影简介 >谋杀的魅影目录 > 革命特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