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
侦探小说并没有因为短篇黄金时代的过度开采而枯竭。当篇幅由短变长之后(《特伦特最后一案》将近20万字),故事变得更加曲折,人物变得更加丰满,文字变得更加优美……故事里有了环境的描绘,有了气氛的渲染,甚至有了爱情的元素!总之,这本书改变了长久以来侦探小说留给读者“智力问答题”的印象,变得更加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更有“人间”的烟火气息,更像一部真正意义的小说了。
读者终于喊出了心声:“我们仍然需要侦探小说,只不过,我们想要更好看的侦探小说!”
事情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这是切斯特顿和本特利都没有想到的。主席固然不会高兴,本特利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开始大量创作长篇侦探小说——于是,特伦特先生在处理完“最后一案”后,不得不处理很多之前的“遗留问题”。
两人更没有想到的是,这部近乎开玩笑的作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伦特最后一案》成为了一个模板,它引导了“长篇黄金时代”的到来。1913年之后的若干年里,尽管短篇侦探小说依然繁荣,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尝试长篇作品,试图将侦探小说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1920年,是侦探小说史上不可忽视的分水岭。真正意义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了!在这一年,有两部作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部是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是女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的,定稿之后被锁在抽屉里好长一段时间。稿子重见天日之后,又被N家出版社无情拒绝。几经周折,作品终于在1920年出版。关于女王的传奇经历和这部作品评论,我们在下一节里会专门提及,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只需要了解,这部作品秉承了短篇黄金时代的“心证”模式,并运用极强的故事性和巧妙的布局将其发扬光大。这种注重“心理建设”和作品文学性的特色,贯穿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整个创作生涯,也影响了“黄金时代”几乎所有的作品。
和遥相呼应的是另一位英国人F..克劳夫兹的《桶子》。也许是因为女王克里斯蒂风头太盛,很多读者已经忽略了克劳夫兹和他的《桶子》,但就贡献和历史意义而言,《桶子》是绝对不逊色于的。
F..克劳夫兹(1879—1957)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他自幼聪颖,理科成绩优异。17岁时便在一家铁道公司当见习技师,后很快成为正式的铁道工程师。
1919年,克劳夫兹生病住进医院。在养病期间,他为打发时间,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创作了首部侦探小说《桶子》。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部作品居然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和的浪漫主义气息以及“心证”模式完全不同,《桶子》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侦探小说,是典型的“物证”推理。故事的核心内容其实非常简单——侦探如何戳穿一个纵横于英法两国的不在场证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警方奔波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翻阅各种版本的列车、轮渡以及飞机时刻表,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进行侦探,绝对没有“心证”推理那种“真理横空出世”的情景。
克劳夫兹在1929年辞去了工程师的工作,专门从事侦探小说的创作。1939年被选为英国艺术研究院院士。1949年开始对《圣经》中的《福音书》进行翻译工作。1957年逝世,享年78岁。
克劳夫兹的《桶子》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传承了短篇“黄金时代”的“物证”和“心证”模式,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后来的“黄金时代”作品,无不受到这两种风格的影响。因此,这两部作品毫无争议地开启了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一词最早出自希腊神话,是用来形容神话时代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