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侦探三个帮
<span class="center">——侦探小说诞生之初五十年里的发展
那些天才们让爱伦·坡的创造变得更加实用。最好的证据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侦探小说上消磨时光。
无可否认,侦探小说的创造者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天才。不过,天才往往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而这一点在他创造的侦探小说中体现得非常彻底。这些作品固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就实际阅读效果而言,就不那么乐观了。
上一节已经提到,侦探小说是爱伦·坡的“炫耀贴”,里面充斥着大量“令人发指”的内容。比如,《莫格街凶杀案》一开头,坡便就“逻辑”问题展开了长篇大论,一系列纯粹的理论论述枯燥无味,很难被读者理解。坡可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举了一个下棋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但是,这个事例比纯理论更加晦涩,只能令读者更加崩溃。
来到故事中,神探杜宾俨然是一架冷血的推理机器,没有情感,不食人间烟火。本来并不复杂的推演,杜宾先生非要将其蒙上一层高深莫测的外衣,让人读来有一种想要撕书的冲动。总之,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不如说这是一份学术论文,里面的侦破故事仅仅是坡引用的一个事例。
毫无疑问,爱伦·坡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但站在读者的角度,谁会花钱买一本厚厚的学术着作,耐心地把它读完,然后怀着受益匪浅的心情期待下一本学术着作的上市?结果,在爱伦·坡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侦探小说无人问津,更加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个时候,几个大洋彼岸的侦探小说爱好者站了出来。他们八仙过海,改良了爱伦·坡的创造,避免了这种文体在诞生伊始便被唾弃的命运。这批爱好者人数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只关注其中最有名、贡献最大的三位。
第一位的名气如雷贯耳。他是一代文豪、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这位大师对于侦探小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由于创作理念的差异,狄更斯对于侦探小说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因此,他的相关作品中,也体现出了更强烈的思想性。
在狄更斯之前的很多作品(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里,罪犯往往具有传奇色彩,而警察既愚蠢又腐败。随着社会体制的发展健全,这种模式的作品几乎消失了。侦探作为稳定的社会保护者,逐渐取代罪犯成为英雄。
狄更斯对侦探这个新生行业大加赞扬。他在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将现实中的几位侦查员塑造成了英雄。狄更斯对犯罪表现出一种着迷但矛盾的感情,这种情感延伸到对罪犯心理的关注。他的几部作品,包括长篇和短篇,对于谋杀和随之而来的犯罪行为都抱着一种厌恶甚至害怕的心态加以考察、思索和审视。他认为,描述犯罪也许对心怀恶意的人有着深深的吸引力,而这种人在所有读者中占了绝大多数。狄更斯还很关心监狱的现状,几次托关系到监狱进行考察。
总而言之,狄更斯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对于犯罪现象有着深层次思考的作家。爱伦·坡仅仅把侦探小说当成一场“猫鼠游戏”,这使得侦探小说稍显肤浅和单调;狄更斯则把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思想融入其中,令其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平铺直叙式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喊出来(例如某大片里面的“天下”和“不杀”)固然不合适,但是没有思想的东西却必然不能长久。这点爱伦·坡没有(也不想)意识到,而狄更斯的考虑无疑更为周全。
创作于1853年的《荒凉山庄》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算不上侦探小说,却对侦探小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主人公巴克特探长熟悉那些犯法者,对他们的习惯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