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爱伦·坡的游戏
。作为侦探小说的发轫之作,爱伦·坡这样处理无疑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这种类型小说的最大特点。

    第三,逻辑推演第一次成为了作品的主导。在《莫格街凶杀案》之前,西方世界较为流行的是带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这类小说大都有着匪夷所思的情节,而结局对于情节的解释,则更加令读者瞠目结舌——僵尸、吸血鬼、恶魔等等往往是诡异情节的始作俑者,故事的表象和结论之间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而在爱伦·坡的这篇小说里,前半部分的情节同样阴森而诡异,令读者感觉绝对是一桩灵异事件,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借杜宾之口,将科学合理的真相条理分明地推演出来,让读者信服。这个推演过程,是建立在当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逻辑分析被普遍接受的基础上,因此被读者毫无障碍地接受了。而这种主导小说风格和走向的逻辑推演,也成为了侦探小说的不二特征。

    日本作家岛田庄司曾不只一次提到:“如果爱伦·坡把故事的解答写成‘恶魔的游戏’,那么《莫格街凶杀案》充其量只是一篇很好的哥特小说,不会取得什么突破。但是,他很科学地解释了一切,这样世界上才有了‘侦探小说’。”而岛田庄司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前半部分铺设华丽的谜团,在后半部分给予科学的解答。可见,岛田庄司和后世许多推理作家的笔,都有一大截是握在爱伦·坡的手里的。

    当然,如今上述三个基本元素已经没有了严格的界定,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喜欢将其模糊化。但不管怎么说,在1841年,爱伦·坡通过《莫格街凶杀案》确立的这三个元素,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侦探小说诞生的标志。此外,《莫格街凶杀案》还为侦探小说确立了很多模板式的东西。

    小说里塑造了故事的讲述人——侦探助手“我”,从而解决了侦探小说叙述难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以侦探的视角讲述故事,逻辑推演的思路和真相过早暴露,结局将乏善可陈;如果以“上帝”的全视角描述,又会使得读者缺乏带入感和参与感,降低小说的可读性。而爱伦·坡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以侦探的朋友“我”的第一视角撰写故事,既可以最详尽地了解侦破进展,又可以很好地保持故事的悬念性。“我”就像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热心参与却能力有限;“我”代替读者查看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感受谜团的诡异;“我”试图按照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只能起到映衬神探的作用。这些不正是每个读者阅读侦探小说时必须做的事情吗?爱伦·坡创造的这种“天才侦探+糊涂助手”模式被后世无数次运用,事实证明,屡试不爽。

    小说里营造了诡异恐怖、令人窒息的氛围:偏僻的小巷里,耸立着破旧的房屋;房屋的主人横死在里面,女儿被塞进烟囱,母亲几乎被撕成碎片……这种气氛几乎从一开始就使读者欲罢不能。之后的侦探小说,创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营造一种想要的气氛,试图令读者沉迷其中,这无疑也是爱伦·坡的功劳。

    另外,《莫格街凶杀案》里创造了一种令全世界所有侦探迷如醉如痴的谜题模式——密室杀人!母女死于屋内,门窗从里面反锁,凶手却逃脱升天!这是一种从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犯罪,即“不可能犯罪”。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不在场证明、足迹消失等谜团都属于这个类型,而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被称为“不可能犯罪王冠上的宝石”的“密室杀人”。可以说,爱伦·坡从一开始,就让侦探小说达到了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

    之后的几年里,爱伦·坡陆续创作了四篇侦探小说(当然,他自己依然把这些称为“游戏”)——1842年的《玛丽罗杰疑案》;1843年的《金甲虫》;1844年的《就是你》和1845年的《失窃的信》。加上《莫格街凶杀案》,爱伦·坡一生只创作了这五篇侦探小说,却确立了这种类型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谋杀的魅影简介 >谋杀的魅影目录 > 爱伦·坡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