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小城市的“散财童子”
。投资一线城市,竞争有压力、服务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逼迫着投资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投资成本、花费更多的心思来经营投资项目,才有可能在资本涌动的市场获得微小一杯羹。而同样的投资在二三线城市,只要找准市场空白点,放心将钱砸进去,那么几乎不费什么心思,就能赚到丰厚的利润。

    二、中小城市信息量相对少一些,人们对市场没有更多的要求。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某爱慕虚荣者若想显示自己的尊贵,通常的手段是炫耀自身所用的东西来自闻名遐迩的地方。

    “看到这裙子了没?法国服装展会上买来的!”

    “这个手机链很个性?你真有眼光!它出自布达拉宫,据说达赖八世摸过!”

    “你也觉得这鞋子很好啊?不骂你说,是从伦敦一家百年老店买的,英国皇室经常从那里购物。”

    ……

    其实去过法国服装展会的人知道,那件裙子最多只能称作二流货;对于拉萨人来说,那种有佛性的手机链,满大街都是;对于伦敦人来说,随便什么都可以去那家“百年老店”购物。爱慕虚荣者之所以得意地展示这些东西,无非是告诉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人,我比你们见识得多。而那些听众之所以会羡慕,会称赞,是因为她们没机会见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因而即使看到一件出自“闻名遐迩”地区的普通品,就觉得好得不得了。殊不知,如果他们自己身临其境到了那些所谓的“闻名遐迩”的地区,再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可能觉得毫不稀奇。

    温州人热衷于投资中小城市,就是基于人们的这种心理。

    尽管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但中小城市与一线大城市相比,毕竟不那么繁华,物品也不那么丰盛。那些在大城市司空见惯的物品,降落到中小城市,很可能就是稀罕物,身价立即上涨。而且小地方的消费者对于这些“稀罕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能拥有就自我感觉良好了。但这些“稀罕物”如果身在物品繁华的大都市,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但优越感立即被更好的商品比下去了,而且还会遭到消费者的挑挑拣拣,只会选择更好的。

    20世纪九十年代初,超市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奇的玩意儿,通常只有北京、上海、广东等这样国内比较知名的大城市才有,连一般的省会城市也很少有。如沈阳的第一家超市,出现的时候都1997年了。温商温有才看到这个市场空白点,拿出自己的老本准备开一个大超市。由于资金少,他当时选择了一个三级城市作为自己的基点,说干就干,从选商铺到进货再到货品的摆放,温有才的“有才”超市很快就准备好了。

    开业的那一天,好多人都不知道超市为何物,抱着好奇的心理纷纷前往,并且将逛超市当作一种时尚。不过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去超市购物的好处,逛超市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日常生活需要。结果温有才的超市经营不到半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当年盈利几百万。

    很快,更多投资者意识到了超市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开始投资超市,超市里的物品也更全,价格也更便宜。人们购物的时候不再独选“有才超市”,而是那家超市离自己近、买东西更实惠,才去哪家。在这种形式下,温有才立刻退出了竞争,尽管此时的“有才超市”在当地已有了不小的规模,名声也很大。但他丝毫没有留恋自己的胜利成果,而是毫不犹豫地将“有才超市”转让,然后拿着钱跑到一个县城,重新开了一个“有才超市”。

    谈起这个决定,温有才说:“县城的人对超市更稀奇,我这个仍然是第一家,人们不会太在意价格或是否距自己家的远近,毕竟购物方便才是他们最喜欢的。”

    别人都是生意做得越大,就越往大城市中寻找机会。温有才却恰恰相反,偏偏从小城镇中攫取利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牛投资客简介 >最牛投资客目录 > 中小城市的“散财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