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小城市的“散财童子”
    温州商人常先生在2009年的煤炭投资中失利,损失好几十万。但此事过去还不到三个月,就有朋友在琼海的楼市上看到他忙得不亦说乎。

    朋友看常先生精神很好,没有一点被投资失败打击的痕迹,忍不住打趣道:“你真是太可爱了,即使你投资的煤矿被兼并、被重组,你连灰心丧气甚至与人吵架的时间都没留,就风风火火赶来海南淘金了。”

    常先生的行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确实不可思议。难道投资失败损失的不是他本人的钱吗?正常人的思维,出了这等大事,至少也要难受几个月,或者找相关部门理论理论。他怎么这么快就走出阴影并且立即选择好了新的投资项目?

    这就温州温州精神。

    卡耐基警告我们: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不要为已发生的事而难过。投资也是这样的。投资失败后,与其痛苦抑郁颓废,还不如立刻选择下一个铁定能赚的投资项目,至少能将之前的损失降到最低。

    哪个投资项目才是铁定能赚的?温州人认为,将资本砸向中小城市就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以楼市为例。2003年,温州炒房团形式正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楼市都有大量温州资本的存在。随着国家对楼市的不断调控,温州商人对一线城市的房产投资资金也随之跟着调控。到2007年,很多温州商人都不再对一线城市进行投资。流出来的资本,如果仍旧在楼市的话,相当一部分就融进了成都、厦门、武汉、西安等二三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在国家最新政策出台前,都属于调控的“真空”地带,同时也是温州商人得到盈利最为丰厚的地带。

    温州商人圈子里流行一种“二三线城市机遇论”,即,无论是炒房,或者炒其他项目,这些中小城市都比大城市机遇多出很多。得出这个结论,基于温州人以下三种投资方略:

    一、人都不穿鞋的地方,才是鞋子最好的市场。

    营销界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

    一个跨国公司想开发一个岛国的市场,于是派两个考察队前去考察市场。

    第一个考察队回来报告说,这个岛国的人都没有穿鞋的习惯,因此建议放弃这个市场。

    第二个考察队回来报告说,岛上的居民没有一个是穿鞋的,也没有一个卖鞋的,说明这里存在极大的市场空缺,建议公司将鞋大批量的运过去。

    每每提到这个案例,人们往往为第二个考察队的独到视角所折服。其实这种视角,在温州人眼里是最平常不过的小把戏。这就是他们最常用手段——占领空白市场,寻找没有竞争的市场。投资中小城市,就是他们对这一手段的一种具体运用而已。

    通常认为,大城市的机遇多。大家都这样想,一窝蜂地跑去投资,结果大城市的市场很快就趋于饱和。如果应邀勉强地挤进去,也只是与更多人分一杯羹而已,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利润,运气差一点的话,可能还会血本无归。毕竟大城市的竞争太过激烈,下场也更残酷。

    况且,大城市市场饱和了,只有将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出众一些,才有可能抢到市场。这就意味着,投资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投资成本来完善投资的各个细节,完善各种服务。

    举例来说,若想在小资气息浓厚的上海开一家化妆品连锁店,你除了需要投入更多的房租,还要给出更有创意的广告宣传,甚至提供某种特殊的服务。总之要努力将自己的店搞得非常有特色,消费者才有可能被吸引过去,因为同类的店太多了,顾客没有理由非进你这一家不可。

    但同样一家店如果开在一个地级市,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人流量会少一些,但很有可能本地独此一家,人们只要有需要,不用你特别宣传、提供特别服务,人们就会选择这家店。

    这就是差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牛投资客简介 >最牛投资客目录 > 中小城市的“散财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