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改革开放30年的启示
可以从先发达国家那里很快模仿到技术、不用重复先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这即为优势。而杨小凯的“后发劣势”论指的是,正因为后发展国家可以轻便地模仿,一下就能快速搞经济,所以,后发国家会缺乏动力去改革自己的制度。正由于来得太轻松、能以技术替代制度变革,就没动力在根本性制度上做有利于长久发展的变革,结果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便利反成了“劣势”。

    我真希望更多人能认识到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我们错过了好几次根本性的政治改革、制度改革的机会,中国经济要持续增长的话,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错过的改革机会现在要补回来,在中国尽早完成那些必要的宪政民主制度改革,以纠正“后发劣势”。

    我说这个意思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模仿、通过引进非常成熟的技术让中国能够比原来更加充分地利用廉价劳动力,让中国变成世界的工厂,通过我们自己人力的优势,借用总体的发展机会,搭上世界全球化的便车的,让中国在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均GDP好几倍的增长,这就是林毅夫讲到的后发优势的方面。

    但是正因为通过模仿可以让中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短时间的发展总量这么大。这个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有的时候来得太容易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感觉所有的成就都是因为我们自己,而不是外来提供的,不是别人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秩序方面的积淀给我们提供的结果。

    这种行为的偏差表现之一,就是功劳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说西方国家有阴谋、妒忌,有“中国威胁论”,给中国设置各种障碍。这样让我们很容易把很多本来应该作的制度性改革、民主性的发展都不作了,甚至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说你看过去30年没有这些东西,中国的经济也是每年按照近10%或者更高的速度发展,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好像有没有民主、宪政、法治,对于经济发展也没什么影响。

    ◎记者:现在有人经常拿中国跟印度比,说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而且他们比我们基础要好,但他们现在发展得远远不如我们,所以我们不需要民主等这些东西。

    陈志武:这一点我跟一些学者、朋友交流得也比较多。正因为从总体上来说不可避免的有行为方面的偏差,比如说以前总讲不见棺材不落泪,确实是这样的。

    过去200年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带来的贸易机会和国际贸易的秩序,这个不只是给中国提供了机会,也给印度、俄罗斯、越南各个国家都提供了机会。为什么印度没有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初利用这些机会,而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及2001年加入tO后利用了这些机会呢?恰恰是因为印度从1947年独立以后建立了民主的体系,使得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没有经历过中国的3年自然灾害几千万人死掉、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遭遇。在当时来看,正是民主制度给印度提供了保障,让他们政府官员和决策人,不至于通过专制、集权给印度社会带来这么多的灾难。

    这样来看,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民主制度更多地是保持稳定,民主制的特色之一就是让一个国家的决策不是几个人说了算,而是让大多数人说了算。而人都比较偏好稳定而不喜欢变化,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你如果要改革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话,跟民主制度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印度也没有经历过中国的遭遇。像1980年的时候按照实际购买力平价来算的话,印度的人均GDP差不多是680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大概是440~450美元,印度的人均GDP比中国要高50%左右。他们当时的收入比中国要高,而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简介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目录 > 改革开放30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