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程中,代表团还遇到一件比较好笑的事情。当时,微软刚刚推出indows95操作系统,在产品发布会上,比尔·盖茨亲自演示,没想到居然发生了死机事件。这个插曲让华为代表团从紧张气氛中走了出来,连微软这样的公司都能犯错,刚刚走上国际化之旅的华为当然不用担心犯错了。
从1998年开始,华为加大了对美国考察的力度。当年,华为再次组队前往美国。出征之前,任正非召见了代表团,特意嘱咐道:“我们要定期派研究人员去美国,也没有什么具体任务,就是开阔下眼界,交一些朋友。”
话虽然这么说,但根据华为中央研究部(简称“中研部”)总裁李一男的安排,代表团中的刘平将要留在美国,目的是要学习美国的数据通信和芯片设计技术。这就是任正非的聪明之处,他不想给员工压力,希望他们以轻松的心情出征。
这次美国之行颇有收获,刘平在数据通信领域找到一家芯片公司,获得了一些技术资料。回国后,刘平根据这些资料在北研部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专门研究高速内部总线。后来,这个技术小组成为华为高端路由器NetEngine研发的核心成员。
另一位赴美国学习的员工叶青买回来一个芯片设计的数据库。虽然只是一个数据库,但作用很大,李一男评价说:“能买到这个数据库,你们去美国这趟就值了。”
此后,派技术人员去美国学习就成了华为的固定安排。对那些表现优异的技术人员,华为就会以奖励的方式安排他们去美国度假,顺便参观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的作用开拓了华为人的视野,让华为技术人员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开发方式,并能够尽快洞悉产业的发展趋势,紧跟国际巨头的步伐,避免在技术上走偏。
郑宝用从美国考察回来后曾表示:“比尔·盖茨如果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话,只不过是一位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拿800元工资而已。比尔·盖茨的成功在于他采取拿来主义,善用外来技术以创新产品、创新需求、创新客户、创新市场的经营理念和作为。”
华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能在通信这样的高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保持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一流设备供应商处在同一阵营,显然受益于一直重视学习对手的先进技术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涉足市场
华为从1993年成立兰博公司,开始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到1998年在美国已经等待了5年。虽然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经验的华为,希望在美国市场上也有所突破,但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打入美国市场的难度。因此,华为希望通过OEM贴牌的方式,通过摩托罗拉、朗讯等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华为最早接触的是摩托罗拉,希望与摩托罗拉在GSM产品方面展开合作。当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摩托罗拉的优势是基站系统,弱势是交换系统;而华为刚好相反,华为以交换机起家,交换系统是它的强项。应该说,双方如果能展开合作,无疑是互利双赢的好事。按照设想,华为打算将自己的移动交换机和摩托罗拉的基站设备捆绑,然后以摩托罗拉的品牌销售。
为了打开市场,华为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因为OEM生产只能获得少量的利润,对品牌推广意义不大。即便如此,摩托罗拉对华为还是不感兴趣,或许是为了拖住华为的步伐,双方的谈判一直悬而不决。虽然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像华为这样的合作伙伴摩托罗拉还有很多,因此远没有达到华为预期的目标。
此后,华为又将希望寄托在朗讯身上,希望为朗讯提供中低端光网络设备,以朗讯的品牌在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销售。不过不巧的是,2000年前后朗讯自身发展遇到了问题,实在没有精力理会华为伸出的橄榄